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泸西凤舞冬季农业设施农业建设项目正式签订
2010-08-30   来源:山西日报   

  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依托机械化手段,实施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等技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从而达到防治农田风沙扬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的的耕作模式。学术上的解释读起来比较拗口,而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形容要来得更为生动。他们亲切地把保护性耕作称为"懒汉田",就是说这种耕作技术既不需要精耕细作,又可以获得好收成。

  省时省力又高效,这也是越来越多农民选择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保护性耕作在山西省还是个新名词。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山西省目前已经有近千万亩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受益农民1000万户左右,仅去年就为农民增收粮食4.35亿公斤。

  "十年磨一剑",保护性耕作开全国先河

  山西省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年山西省农机部门、中国农业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开始在山西省寿阳县、临汾市尧都区等地进行试验研究工作,拉开了保护性耕作中国化的序幕。

  此项技术试验几年后,其效果看得见,算得出。调查结果显示,尧都区小麦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地表径流量比传统裸露耕作减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11%-17%;寿阳玉米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地表径流量比传统耕作减少55%,土壤流失量减少95%,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9%-15%。

  还有一篇有趣的调查报告,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保护性耕作的"盖子"作用。左云县农机局局长李忠写过一篇 《从百年古坟看保护性耕作》的文章。他比较了不同年代坟墓地表离耕地地表的距离,发现坟墓大约每相差30年便形成10厘米的高度距离之差。专家分析,因为古坟不翻耕,植被好,地表硬,相对土壤湿度高,不易被风蚀或雨蚀。相反,农田每年两次翻耕,且在传统精耕细作之下,地表打磨得既细又绵,没有任何植被,风蚀或雨蚀自然严重。

  依据这些调研进行理论测算,如果全省440万公顷耕地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9520万吨,占到全省年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将有效解决山西省的水土流失问题。鉴于这样的效果,1996年,保护性耕作得到省财政立项支持,山西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

  2003年,山西省率先在全国出台实施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的实施意见》。随后,8个市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发展意见,60个县以县政府名义印发了实施方案。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由示范推广阶段转向了大面积普及应用阶段,年实施面积增长平均速度超过60万亩。通过"十年磨一剑"的实验推广,保护性耕作终在山西省遍地开花,目前保护性耕作实施范围已经涵盖了全省11个市、104个县(区),受益农民达到1012万人。

  低投入高效益,农民真正"多收了三五斗"

  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实施,农民的劳动量减少了,土地产量提高了,农民真正"多收了三五斗",农民的荷包越来越鼓,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第一斗"是减少了农民生产成本。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次数减少2次-7次,一年一作玉米降低成本23.9%-28.3%;一年一作小麦降低成本18.4%-22.1%;小麦、豆类一年两作降低成本20.4%-22.2%;小麦、豆类、玉米两年三作降低成本11.4%-15.6%。

  "第二斗"是增加了耕地产出率,保持了土地的高产量,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省农机局调查显示,2009年全省一年一熟小麦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139.7公斤,比传统耕作增产39.1%,亩节本20元-25元;一年一熟玉米种植区,玉米平均亩产505.9公斤,比传统耕作增产11.7%;小麦、玉米(或豆类)一年两熟项目区,小麦平均亩产410公斤,比传统耕作增产7.1%,玉米平均亩产492公斤,比传统耕作增产8.2%。加上减少作业次数,亩均纯收入比传统耕作提高90元-200元。

  今年在遭受春寒、春季干旱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增产的优势更加显着。从临汾市17个县(市、区)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测产数据对比,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小麦平均亩增产40公斤,节约成本15元-20元。全市171.75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共增产6870万公斤,节约成本3425万元。按每公斤小麦2元计算,全市保护性耕作小麦可实现节本增效1.7亿元以上。

  "第三斗"是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农民亲切地称呼保护性耕作叫"懒汉田",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农民投入的时间更短、劳动强度更低。每到保护性耕作作业时,常见到的是三五成群的农民袖手蹲在田头,需要做的就是乐呵呵地看着免耕覆盖播种机在秸秆地里往返奔突。记者在田间地头听到最多的就是:"保护性耕作的最大好处是庄稼长势好","能行,用保护性耕作,这力也省了,钱也省了,可粮食不少打,钱也不少拿!"这就为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其他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今年起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5年规划正式启动实施,山西省共有57个县列入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并首批启动了9个县,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600万元,省级配套515万元,市县配套511万元。今年7月,山西省又拿出4500万元用于全省150万亩土地实施农机深松整地补贴作业。累计各项投入,今年山西省用于保护性耕作的资金比去年翻了一番多。可以预见,随着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必将继续高涨,保护性耕作在山西省的发展必将更快、更好。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9829-1.html

标签:农机 农业 正式 签订 建设项目 设施 冬季 泸西

上一篇:高台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下一篇:南水北调移民:新家园里开创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