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吉市发展设施农业,地缘优势并不明显,但在告别靠天吃饭的决心和“征途”上,该市的设施农业发展却走在了全昌吉州前列。目前该市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已达10万亩,仅设施蔬菜大棚就发展到了4900座,实现总收入5200万元,温室单棚均收入达13500元。设施农业已成为该市加快农业升级换代,迅猛发展的风向标。
在该市六工镇,东五工村村民王立明唠开了心里话,“我在大田种玉米一直种了十多年,力没少费,没少操心,一年到头来每亩地毛收入才千把块钱,刨去各种投资,剩下不到四五百元,这几年搞大棚蔬菜种植,每亩纯收入达10000多元,是种玉米的近20倍,这下,咱农民利用冬天也能挣钱了!”向王立明一样在该市靠种植蔬菜大棚增收致富的农户目前已达到了4500多户。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的冲积扇平原,冬季多阴雾天,光照时间短,极大地制约了发展设施农业的步伐。农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多年来一直在温饱线徘徊。如何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是该市党委、政府一直苦苦思索的课题。近几年,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自2005年开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种植户进行资金补贴,对新建一座钢架构温室大棚政府补贴6000元,对连片100座以上的基地温室每座补贴10000元;连片70--100座的基地温室每座补贴8000元;对30--70座的基地温室每座补贴6000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户的积极性。通过资金拉动、典型带动、政策推动,该市设施农业小区遍布全市,种植水平、种植效益和种植规模不断提高。2010年该市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10万亩。仅蔬菜总产就达到40万吨,收入2.67亿元。
目前,该市通过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种植产业品牌,已形成了佃坝乡的黄瓜、西红柿;二六工镇的西红柿、辣椒;六工镇的韭菜……15个百亩以上连片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的15个品牌。
该市园艺站站长刘新智告诉笔者:“在昌吉市发展设施蔬菜,目前还只能是打蔬菜季节上市的时间差,由于昌吉蔬菜市场大部分时间被内地蔬菜所占领,仅每年的11月至3月和9月至11月期间为内地在昌吉市场上市的蔬菜淡季,只有抓住这段时间蔬菜上市,才能抓住蔬菜市场。”针对冬季昌吉蔬菜市场上的销售空档,该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在该市温室种植实行春提早黄瓜套种小白菜、生菜,秋延晚西红柿;春提早黄瓜套种小白菜、生菜,秋延晚芹菜等四种“春提早、秋延迟”种植结构,迅速占领了该市冬季蔬菜销售市场。
据统计,该市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目前该市从事设施农业的种植户已达到4500多户,吸纳和转移剩余劳动力13000多人,占到了全市农牧民总人口的10%以上。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86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7990万元,增长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079元。
在该市六工镇,东五工村村民王立明唠开了心里话,“我在大田种玉米一直种了十多年,力没少费,没少操心,一年到头来每亩地毛收入才千把块钱,刨去各种投资,剩下不到四五百元,这几年搞大棚蔬菜种植,每亩纯收入达10000多元,是种玉米的近20倍,这下,咱农民利用冬天也能挣钱了!”向王立明一样在该市靠种植蔬菜大棚增收致富的农户目前已达到了4500多户。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的冲积扇平原,冬季多阴雾天,光照时间短,极大地制约了发展设施农业的步伐。农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多年来一直在温饱线徘徊。如何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是该市党委、政府一直苦苦思索的课题。近几年,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自2005年开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种植户进行资金补贴,对新建一座钢架构温室大棚政府补贴6000元,对连片100座以上的基地温室每座补贴10000元;连片70--100座的基地温室每座补贴8000元;对30--70座的基地温室每座补贴6000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户的积极性。通过资金拉动、典型带动、政策推动,该市设施农业小区遍布全市,种植水平、种植效益和种植规模不断提高。2010年该市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10万亩。仅蔬菜总产就达到40万吨,收入2.67亿元。
目前,该市通过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种植产业品牌,已形成了佃坝乡的黄瓜、西红柿;二六工镇的西红柿、辣椒;六工镇的韭菜……15个百亩以上连片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的15个品牌。
该市园艺站站长刘新智告诉笔者:“在昌吉市发展设施蔬菜,目前还只能是打蔬菜季节上市的时间差,由于昌吉蔬菜市场大部分时间被内地蔬菜所占领,仅每年的11月至3月和9月至11月期间为内地在昌吉市场上市的蔬菜淡季,只有抓住这段时间蔬菜上市,才能抓住蔬菜市场。”针对冬季昌吉蔬菜市场上的销售空档,该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在该市温室种植实行春提早黄瓜套种小白菜、生菜,秋延晚西红柿;春提早黄瓜套种小白菜、生菜,秋延晚芹菜等四种“春提早、秋延迟”种植结构,迅速占领了该市冬季蔬菜销售市场。
据统计,该市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目前该市从事设施农业的种植户已达到4500多户,吸纳和转移剩余劳动力13000多人,占到了全市农牧民总人口的10%以上。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86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7990万元,增长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07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