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陕西杨凌:大棚里的“土”大夫
2011-09-05   来源:《广州日报》   

虽然处暑已过,广州北部山区上午的日头仍然毒辣。走在从化市鳌头镇宝溪村的田边,不到5分钟记者已经汗流浃背。菜农们挑着一担担农家肥走过田间小道,顶着烈日给菜地施肥。旁边棚子里,几个农户忙着把刚摘下来的苦瓜装箱,准备出口到香港。

  记者到村里的时候,宝溪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铁光还在从广州市区赶回从化的高速公路上。“他半夜就要起床收菜,然后送到广州市区,中午如果没什么事,他会直接回家睡觉,累得很。”在林铁光的菜场里劳作的一位菜农对记者说。11时许,完成了大学城送菜任务的林铁光风尘仆仆地出现在记者面前。“大学开学了,要比暑假忙一些。”林铁光告诉记者,高温酷暑时节,广州不适合种植叶菜,所以他带领合作社社员种瓜果,眼下主要是苦瓜和丝瓜。圆溜溜的大顶苦瓜每斤价格可达3.5元,大多出口到香港;长条状的油绿苦瓜亩产万斤左右,每斤价格1.3~1.4元,主打本地市场。

  异地种植青瓜尝到甜头

  今年年初,蔬菜价格跌得很低。林铁光说,当时椰菜每斤只能卖1毛钱,很多农民宁愿砍掉或任其烂掉也不愿意收割。头脑灵活的林铁光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农校对接”的道路,以保本价将蔬菜卖给广州几大高校的饭堂,大大地保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如今是蔬菜生产的淡季,尽管价格看好,但年初的低价委实打击了一部分菜农的种菜积极性,而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林铁光带领大家继续种菜,不仅自己赚得满嘴笑,也保障了广州淡季的蔬菜供应。

  “我们的社员不止是本村的,连其他镇的都有。”林铁光对记者说,他利用北部山区良口镇的一片菜地,种植了一些鳌头当地在盛夏时节难以种植的青瓜,现在价格能卖到每斤1.7~1.8元,同样起到了填补市场空缺的作用,并且菜农丝毫不吃亏。

  在良口搞“差异化种植”让林铁光尝到了甜头,他明白,只有种人无我有的品种,才能够在市场上稳占先机,同时,反季节蔬菜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解决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林铁光告诉记者,他的想法已经得到了广州市农业局的支持,今年计划先搞10亩大棚种植冬瓜,“如果进展顺利,明年春节就可以种,45月份有收成,到时市场上冬瓜比较少,有机会赚钱。”

  发展设施农业确保菜篮子供应

  像林铁光打算搞的“大棚冬瓜”这样的设施农业,是广州市农业局为保证菜篮子供应正在推进的一项工作。广州市一向对“菜篮子”工程建设高度重视,严格贯彻执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菜篮子”产品自给率和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

  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广州将进一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促进全市“菜篮子”工作进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在全国领先的地位。

  走基层手记

  作为跑农业的记者,每次走村串户都会更深切地感知农民讨生活的不易。即便是中午日头最烈时,菜农们也还要在菜地里忙碌。像林铁光,在菜农们看来已经“贵”为合作社的头头,一样要半夜爬起来组织收割,然后赶在中午做饭前把蔬菜送到一间间高校的食堂,日复一日累得够呛。

  在农产品产销中,似乎总有一个怪圈横亘在农民的面前:增产,却难增收。而单靠他们自身在田间的辛苦劳作,是无力打破菜价起起落落怪圈的。要帮助农民摆脱农产品价格起落的困扰,除了多方解决销路外,开展设施农业建设也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一方面,设施农业可以促进千家万户的散农朝规模化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生产淡季保障市民餐桌所需。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农民增强抗风险能力,走出持续增收的路。林铁光的10亩冬瓜不算什么,如果是100亩、1000亩,农民增收会不会更有保障?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4309-1.html

标签:农机 大夫 棚里 陕西

上一篇:江苏启东:学习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技术
下一篇:临泽县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温室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