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临洮县二十多万亩设施农业实现产值七亿多元
2011-12-26   来源:农民日报   

  八年丰收,十年巨变。自2004年起,甘肃省粮食总产实现连续八年增产,特别是近三年,每年增加50万吨,一年一台阶,三年三大步;今年在经历了又一次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省粮食生产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这样评价:“像甘肃这样一个地方,过去常年需要调入粮食,现在能做到自给有余,很不容易,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对全国实现‘八连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走出了一条非常符合自己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子。”

  回眸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多年,应该说是甘肃省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而这其中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走出了旱作农业区粮食高产稳产的独特路子,解决了降雨量偏少且不均衡、地区粮食生产不稳的历史性难题,同时也带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甘肃成功走出一条有效抵御干旱、促进旱作农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没有旱作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全省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分山、三分沙、三分草、一分田”是甘肃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受制于严酷的自然条件制约,甘肃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年均降水量仅有300毫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

  在长期与严酷自然条件抗争的过程中,甘肃旱作区干部群众探索出了“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经过艰辛努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终于解决了长期困扰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粮食自给。

  但甘肃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成为旱作农业技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旱作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经过试验―总结―再试验―再总结,对普通地膜覆盖技术进行不断改进,独创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从2003年到2005年,在全省不同生态区进行了示范,结果令人惊奇:种植玉米比相同条件下的半膜平覆增产35%以上,种植马铃薯比露地栽培增产30%以上。

  一项技术革新或发明,能不能对实践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说到底,取决于客观实际的需求程度,取决于决策者的胆识,取决于推广过程中的执行力。

  2007年,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发生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而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而用普通方法种植的玉米基本枯萎,凸显出这一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原省委书记陆浩当即提出,在全省旱作农业区普遍推广这项技术,由此,开启了甘肃省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以优势产业为主线整合资源,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推广新技术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将生产要素进行集聚,围绕发展玉米、马铃薯等大宗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整合基建投资、财政支农、科技培训、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集中用于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9年甘肃各级整合投入资金近3亿元,2010年加大力度整合资金6.8亿元,在全省实施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1000万亩优质林果和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等“四个千万亩”工程。

  今年甘肃省级又整合财政资金22.2亿元,用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技术推广。

  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过程中,广大科技人员对各种实用抗旱技术组装配套,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技与农艺相结合,变单一的抗旱技术为综合的抗旱技术。根据春夏干旱、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秋覆膜、顶凌覆膜、垄面集雨沟播的技术路线,研制生产了一批抗旱补灌机、铺膜点播机、免耕播种机、起垄覆膜机、马铃薯播种收获机等旱作农业新机具。在技术推广中,把优良品种、地膜覆盖、垄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等良种良法组装配套,集成运用,实现了技术集约化、简约化,使旱作区降雨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为使农民群众尽快认识和掌握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各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旱作区进行试验示范,建立集中连片试验点,把试验区里采用全覆膜、半覆膜和未覆膜等方法种植的玉米地块放在一起比较,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组织干部群众现场观摩评比,通过看长势、比产量,统一了思想,激发了干劲,奠定了大面积推广的坚实群众基础。

  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全省统一部署,加强督促检查,从农户到村、到乡镇、到县市区,层层落实推广面积。省长刘伟平6次主持召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现场会,及时研究解决推广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面积超常规发展,由2008年的289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070万亩,三年扩大了3.7倍,粮食产量也因此迈上900万吨、950万吨、1000万吨三个大的台阶。

  对干旱少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一半、亩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四分之一的甘肃来说,旱作农业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改写了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耐旱作物面积大幅增加,成为第16个玉米超过千万亩省份,进入全国玉米种植大省行列,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9年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今年又启动“十二五”梯田建设专项规划,再度发展梯田750万亩,旱作区农田基础地力和抗旱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玉米种植与牛羊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了全省农牧业有机结合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推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2010年牛羊产业大县饲养总量分别占到全省牛、羊总量的73%、88%。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强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和产业带,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5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第一,苹果、瓜菜、花卉制种等10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前列,特色优势产业种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半以上,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3705个,增长7.7%;已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06个,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近1300万吨。

  循环农业稳步发展,“种玉米-养牛羊-建沼气-废渣还田”、“农膜生产-使用-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等模式,在旱作农业区普遍推广,全省农村沼气用户以每年10万户的速度增加,累计建成100万户,成为全国农村沼气发展最快的省。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近三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14.3元,同比增长25.1%,增幅创十年来新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2294-1.html

标签:农机 产值 亿多元 实现 农业 多万 设施

上一篇:叶城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成为全疆“菜篮子”和“果盘子”
下一篇:辽宁:朝阳市设施农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