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青海海东地区设施农业建设稳步推进
2012-02-1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五年,历史长河的一瞬,机遇稍纵即逝。“十二五”这五年,中国农业发展之路如何走?有一份亮丽的规划可以让你直击其时间表和路径图。这个规划就是《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该《规划》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展望“十二五”,提速现代农业时不我待。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中央审时度势、英明决策:2012年1月1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大工程、政策举措,着实振奋人心。

  该《规划》的编制出台,创造了国内两项第一: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实施农业行业专项规划,第一次编制全国性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凸显了建设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面对关键时刻、攻坚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描绘未来五年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举措,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三化同步,农业现代化必须迎头赶上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中央最新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规划》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思想,注定会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按照我国“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全国就要实现全面小康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坦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国家而言,“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农业而言,则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的重要机遇期。

  发展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题的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遵循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

  “十二五”之路必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段不寻常的里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

  抓住关键的5年,奏响现代农业最强音,《规划》由国务院发布,不同凡响。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说,“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央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回眸近年来,几乎每年并非风调雨顺,旱灾、水灾、冻灾频发,正因为政策给力、措施得力,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粮食生产“八连”,创造了农业生产发展前所未有的黄金八年。

  再用5年黄金期,统筹城乡发展,在“三化同步”中补齐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令我们豪情满怀。珍惜、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十二五”时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把“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政策导向,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和要求,为“十二五”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十二五”期间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整体预案》和《国务院20 11年专项规划审批计划》的统一部署,由农业部牵头,多个部委参与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起草工作自2010年5月紧张有序地展开……

  在农业部党组的领导下,《规划》起草工作始终体现了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凝结着农业部门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心血,是部门大合唱的生动实践---

  深入调研广听意见 凝智聚力字斟句酌

  在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延续数千年的国度中,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新课题。

  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提出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参与编制《规划》,作为支撑和配合《纲要》实施的18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并得到了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韩长赋部长亲自主持开展了“十二五”规划重大专题调研,组织5个调研小组,围绕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多年来想解决应解决而未解决的长期性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了16个调研报告。同时,农业部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展了25项专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规划起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0年7月2日,韩长赋部长在编制情况汇报会上讲话时开宗明义:现代农业规划既不是综合的,也不是单项的,以前没有编过,具有挑战性,一定要编好。内容上要抓住主产区、优势区、示范区这“三个区”,突出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这“三个重大”,这就是聚焦点。

  坚持“顶层设计、上下联动”,起草组十分注重集思广益、广征博采。2010年8--9月,起草组分别在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就规划提纲征求了全国各省(区、市)农业厅局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关同志的意见。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农业部会同各参与部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认真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认真梳理今后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突出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最急需、最关键的环节和领域,力求努力实现《规划》战略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一场场讨论、一次次推敲、一遍遍修改,起草班子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在各参与部委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与积极支持下,2010年9月底形成了《规划》框架。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0年5月份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在近一年紧张有序工作的基础上,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部领导亲自主持研究起草讨论过程。韩长赋部长主持开展了“十二五”规划专题调研、主持召开高层专家和涉农企业家座谈会,对规划编制多次做出明确指示;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规划文本进行讨论、修改。二是贯彻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的衔接过程。规划起草过程中,分别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等会议精神,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三是征求意见过程。在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指挥下,农业部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和开门编规划的理念,多次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意见,有力促进了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稿、二稿、三稿,数易其稿,讨论、研究、修改,再讨论、再研究、再修改。起草组全体同志兢兢业业、聚精会神地投入紧张的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20多次全体会议。起草过程中,大家不遗余力,克服千辛万苦,坚持千锤百炼,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密切沟通,多方协调,《规划》稿就像一个十月怀胎的婴儿,终于迎来了呱呱坠地的时刻。2011年8月底,农业部将《规划》代拟稿正式报送国务院,9月份按国办要求补充征求8个部委意见,10月中旬将补充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吸收补充征求意见后的规划稿、编制说明一并报送国办。

  “起草《规划》的那段日子,发展计划司办公室里的灯经常彻夜通明,大家对每句话都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确保严谨、科学,同志们非常辛苦,但毫无怨言。”回忆起为《规划》而日夜奋战的那段日子,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周应华副司长十分感慨。

  准确把握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科学谋划今后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突出未来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最急需、最关键的环节和领域,鲜明提出重大工程与重大政策,形成《规划》的突出亮点--

  规划内容务实 发展举措管用

  这是一幅现代农业的国家蓝图,它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展示了一条豪迈的跨越路径。《规划》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突出亮点在于“八大任务”、“十四大工程”。

  《规划》第一部分主要对发展形势进行综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做出“十二五”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重要机遇期的总体判断,得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基本结论。

  《规划》第二部分首先阐明了鲜明的指导思想。可概括成“一二三四五”:围绕“一个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两个目标”,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民增收;提升“三个能力”,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发展“四个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加强“五个支撑”,即科技、装备、体制、人才、政策支撑。

  在此基础上,《规划》第二部分接着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5项原则”,即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等原则。

  《规划》第二部分压轴的一段便是“发展目标”:从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生态环境、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等7个方面提出了27个具体发展指标。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6%和1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在“重点任务”为题的第三部分,从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关部署出发,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提出了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既自成体系又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即“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自给,13亿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受耕地持续减少,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影响,今后几年我国粮食生产仍将面临很大压力。采取综合有效措施,打造中国人的“铁饭碗”,当是“头等大事”。《规划》重点任务的第一条指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让科技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规划》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力解决一批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在有条件地区实行整乡整县(场)推进,力争实现优势产区、主要品种全覆盖。

  除粮食安全、科技支撑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无疑是《规划》重大任务部分的又一亮点。《规划》提出,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规划》第四部分提出以“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为核心,着力建设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区域,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这是综合考虑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展基础等因素,进行功能类型区划的一个创新之举。其中,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突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率先实现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农垦规模化农业区和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了生态保障功能。

  第五部分是重大工程,这是聚焦的核心。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提出了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1 4项重大工程,即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棉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现代种业工程、渔政渔港建设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工程、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和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最后一个部分是重大保障措施。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实基础出发,按照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的思路,提出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这些综合措施,构成了实现现代农业建设宏伟蓝图的有力保障。

  越是在经济环境不确定、通胀压力加大的时候,农业的基础作用就愈加凸显。保持农业发展的好势头,既要对发展中的困难有预见有对策,更要对未来有目标有追求――

  开启新征程 铸就新辉煌

  从南国水乡到北疆牧场,从东部沿海到西域高原,站在“辉煌十一五”的起点上,中国现代农业的壮丽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渐次展开。继往开来,“十二五”现代农业规划犹如一面飘扬的旗帜,引领着我们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八项重大任务、十四个重大工程……《 规划 》是在客观务实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的成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再次吹响了向现代农业进军的动员令。落实《 规划 》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光荣。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农业部门有效应对困难多、起点高、任务重、难度大的挑战,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已有多项重大行动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粮食总产达到11424亿斤,跨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全面增产,这也是近16年来第一次。这一年,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全国首批认定了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在主导产品生产能力、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出台了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以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循环农业技术等为重点,启动了一批农业行业科技项目;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了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加快推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建设,规范引导休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建立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产、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不仅如此,各地依托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农业建设中进行着生动的实践和探索。江苏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浙江在人多地少等资源条件制约中,紧紧围绕“市场”和“创新”,既保粮食安全又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生态,走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成就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稳步推进,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领头羊;湖南启动了“百县千镇万村”工程,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河南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

  纵览神州大地,无处不在历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一个“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现代农业新格局正在向我们阔步走来。

  新征程、新起点,新目标、新追求。蓝图在胸,信心在握,让历史告诉未来,“十二五”中国农业新的跨越之举。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31374-1.html

标签:农机 稳步 推进 建设 农业 设施 青海

上一篇:福建尤溪设施农业“冬种春收”
下一篇:新疆兵团二十一团干部职工开拓眼界学技术设施农业取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