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地方标准《保护性耕作 小麦玉米轮作技术规范》通过专家审定
2012-07-16   来源:光明日报   


阳曲当地农民与科技人员一同参与到科研、实验、推广中来,让科研与生产真正融于一体

  初夏,坐落在山西省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的“旱地农科研究中心”大院,静静地卧在青山碧野中。农业专家韩彦龙正和几位农民研究着“甘蓝起垄施肥机的改进”,不时传来讨论声。中心主任王娟玲说:“把科研中心放在河村,目的是让当地农民参与到科研、实验、推广中来,让科研与生产真正融于一体。”

  科研中心从大都市“下嫁”到山村,这可是新鲜事儿。韩彦龙说,“在这里,农民与我们一起,围绕在农业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方向感强,科研成果也能即时转化。”

  “独角戏”变为“大合唱”,破解科技支撑难

  “电脑里种庄稼,办公室里搞研究,开个会就算推广,这总是像悬在半空里的云彩,让甘霖点点入地难。”随行的阳曲县委干部王晓东说,“以前的做法缺乏实效性,也就难以持久,形不成对农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科研中心落户河村后,吸引当地农民中的科技带头人一起攻关,科技支撑难的问题也就得到了破解。”

  权成林、朱天昌、权文……在韩彦龙的电话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众多当地农民的名字。韩彦龙说:“这些‘农民专家’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与专业科技人员一起攻关,从研究、试验、示范、开发到培训、服务、生产都全程参与,形成了‘科技的大合唱’。”

  在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里,在研究中心大院内,处处可见“农民专家”的身影。博士赵聪介绍说,由于“农民专家”的参与,科研项目便一个连一个,越来越顺利了。

  “顶天”与“立地”互动,破解成果转化难

  “玉米起垄、施肥、覆膜、播种多功能一体机”、“玉米种下条状补水多功能播种机”、“马铃薯旋耕垄播种机”……这些农艺和农机一体化的创意,既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复杂技术的集成,又实现了技术模式的机械配套,既简约,又高效。阳曲县科技局长郝俊坚说:“这是自古以来就没有的稀奇事儿,在这里实现了。这里边农民参与了多环节的研发,不少创意来源于农民的灵感,一旦有成果当地即可转化。我们称之为‘既顶天,又立地’,‘顶天’就是科研要追踪前沿,集成创新,‘立地’就是成果落地,两者互动起来,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把科学技术变成口袋里实实在在的钱,真让我们折服。”玉米种植大户朱天昌说:“我们过去种玉米,株距都在一尺五左右,人工平铺地膜,亩产只有五六百斤,通过亲自参加试验,亲眼看专家的示范,把株距变成了一远,机器起垄早覆膜,早播种,提温保墒,亩产一下子达到了1700多斤。”

  在位于田间的“山西省旱地农科研究中心”大院里,最显眼的是一幅“科研成果”图,上面记载着在这里诞生的多项成果,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里还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综合节水研究示范基地”。韩彦龙说,长期以来农技成果偏重专家鉴定和实验室试验,致使应用率仅有5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95%的水平。在山村建起“研究中心”,成立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让生产者参与科技创新,大幅提高了成果的转化率,由此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结亲,破解科技推广难

  农民科技发明奖、高产高效竞赛、村镇科技研讨会……在阳曲县,以科研为媒,以一个个活动为桥,让农户与专家结成了“亲戚”。郝俊坚说:“让农民参与到科研中来,使科技从图书室、宣传画中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田野,一些科技成果看上去很玄妙,堪称“阳春白雪”,一旦吸引了“下里巴人”,推广就不再是难事。”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结亲后,阳曲在几年间构建起以县农技推广站为“塔尖”,以乡镇科技示范园区和行政村科技服务站为“塔身”,以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塔基”的金字塔式农技推广网络,实现了县、乡、村、户四级网络的全覆盖。河村的村主任路涛说:“村里绝大多数村民都参加了‘旱丰农业技术专业合作社’,科技入户率达100%,优选出适应性强,丰产性、商品性好的新品种20多个。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500元,是5年前的5倍,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村。”

  目前,阳曲正在推广将实验室、工厂、田野、餐桌集成为一体的当代农业模式,特色农业正向机械化、规模化迈进,新技术、新肥料、新信息及时送到千家万户。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29939-1.html

标签:农机 通过 专家 轮作 标准 地方

上一篇:宁夏“五要求”做好下半年农机化工作
下一篇:山东农机合作社创新服务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