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四川省六大产业集群铸成现代农机产业动力源
2012-10-24   来源:吉林日报(作者:张力军)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上下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建设“五大一强”(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农村经济强省)为目标,扎实推进吉林省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十年,可以说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呈现出许多历史性、转折性和标志性的巨大变化。

  十年开创新局面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历史性突破。2002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粮食总产量先后跨越了400亿斤、500亿斤和600亿斤三个历史性台阶,共生产粮食5210.4亿斤,年均产粮521.04亿斤。2011年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到634.2亿斤,比2001年的390.7亿斤增产了243.5亿斤,年均增产24.35亿斤,年均增幅6.23%。特别是单产达到930.2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斤,位居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高达84.3%,受到国务院表彰,并得到奖金鼓励。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农产品加工业跃升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418.7亿元猛增到2011年的3083亿元,年均增加266.4亿元,年均增幅63.6%。畜牧业产值达到881.8亿元,比2001年的263.24亿元增加618.56亿元,年均增幅23.5%。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830亿元,比2001年的160亿元增加了670亿元,年均增幅41.9%。

  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十年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突破2000元至7000元的六个千元大关,创造了2001年以来的“十一连增”,2011年达到7510元,比2001年的2182.2元增加5327.8元,年均增收532.78元,年均增幅24.4%。

  农业基础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累计落实资金216.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3.2%。重大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高出全国1.5个百分点。全程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65%,高出全国10.2个百分点。

  农村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十年来,吉林省农村改革以税费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引领和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相继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化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扩权强县、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重大改革,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吉林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新农村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民生加快改善。全省建设农村公路5.1万公里,解决562.2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86万户,新建农村变电站146座、改造农村电网9678公里,改造农村泥草房76.4万户,农村低保、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实现7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村面貌不断变化,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繁荣、和谐、稳定。

  新阶段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省上下深入实施“三化”统筹和“三动”战略,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民生改善的目标任务,加大统筹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夯实基础设施,着力深化改革,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努力克服基数增高、成本上升、市场波动、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突出表现为“十大亮点”。

  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上下立足抢前抓早、抗灾夺丰收,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政策落实,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夺取了“一抗双保”、“虫口夺粮”和“抗灾保粮”等攻坚战的胜利,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农业农村科技效益年”活动,启动实施农业产业体系等十大工程,组织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测土施肥、生物防螟、农田灭鼠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全程农机化工程,农机作业水平大幅提高。加大防灾、抗灾、减灾力度,准确预报、科学组织、全力防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取得了超乎预期的良好效果。今年共落实各项政策补贴资金101.32亿元,投入备春耕生产资金177.4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811万亩,比上年增加114.2万亩,其中玉米5842万亩,比上年增加413万亩,都是历年来最多的。预计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700亿斤大关,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突出重点工程和产业园区建设,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推进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和人参产业振兴工程,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园艺特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启动实施棚膜园区项目152个,新增棚室5.2万亩。深入推进20个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和6个示范园区建设,新上人参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项目75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占20%以上,累计投资85亿元。林蛙、食用菌、经济作物等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到9月末,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753.6亿元,同比增长20.9%。

  大力实施“四年提升计划”,畜牧业稳定发展。努力克服养殖成本增加、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防疫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影响,落实促进生猪生产扶持政策,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快推进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实施“草变肉”工程,加强重大疫病防控,畜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到9月末,全省生猪发展到2135.7万头,同比增长13.81%;牛669.7万头,同比增长8.62%;羊491.5万只,同比增长7.72%;禽3.04亿只,同比增长8.42%。

  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力度,推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全省启动3000万元以上项目165个,总投资500亿元以上。截至9月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16.3%。

  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抓好产业增收、政策增收和财产增收的同时,积极开拓劳务增收门路,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预计前三季度,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将达到9272元,比上年同期高出1396元,同比增长17.7%。转移农村劳动力377.7万人,人均劳务收入2370元,同比增长54.6%。

  扎实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农业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落实五项重大技术补贴1.3亿元,比2011年增加5000万元。新增测土施肥30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实现全覆盖;生物防螟3600万亩,增加600万亩;农田灭鼠1740万亩,增加740万亩;种子等离子处理700万亩,增加10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100万亩。落实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630个,增加230个。玉米宽窄行、大垄双行、垅侧栽培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争取和落实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资金5000万元,重点支持基础性科研、商业化育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全程农机化工程深入实施,争取落实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亿元。机械深松作业面积750万亩,整地面积4500万亩,机械播种7236万亩,比上年提高15%。培训农民48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9万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任务14.6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

  加强市场开发和信息化建设,农村市场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内外市场开发并举,“走出去、引进来”并重,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市场体系和设施建设,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政策落实,搞好产销对接和信息服务,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抚松万良人参市场列入全国10个农产品重点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全省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达到26个。“三农”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建设初见成效。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外农业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全省海外农业开发项目租赁土地265万公顷,建设粮食生产示范农场8个,示范面积2.33万公顷,投资4.57亿元人民币。

  加大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狠抓绿色、有机、无公害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296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加大蔬菜农残超标和农产品产地防腐保鲜专项整治力度,完成质量安全监测8次,监测样品1560个,监测合格率达到98.8%,完成156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建设,2个市(州)、39个县级质检站建设加快推进,完成93项标准制(修)定申报工作。加强农资打假和农资市场监管,全省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4490人(次),检查企业32385个(次),整顿市场5930个(次),查处案件872起,查获非法产品134562公斤,价值137.32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387.58万元。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的进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启动3个国家级试点和9个省级试点,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和土地补偿费分配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农业保险投保农户达到18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9%,五大作物参保面积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1万公顷,保费总额8.3亿元,增加了5738万元。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共议成项目8779个,投资52.85亿元,受益人口1127.9万人,增加32.3%。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3250个,比2011年同期增加9683个,加入和带动农户160万户,同比分别增长36.4%和23.1%。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帮扶责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投入资金23.88亿元,新上项目1035个。新修水泥路、油路和街路、巷道铺砖469.7公里,实现屯屯通项目3601个。新修、改建围墙2985公里。新建厕所34015个。新建秸秆气化站11个,建户用沼气2623个。新建垃圾处理场(点)2602个,购置垃圾转运车403辆,清理生产生活垃圾194万立方米。新美化绿化村屯5092.6公里、亮化164.4公里。全省共落实2477名领导、3607个帮扶单位和2698名指导员参与新农村建设,投入帮扶资金9500万元。

  高起点上谋发展

  按照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三增一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县域财力增强、农村和谐稳定)的任务目标,突出发展五大主导产业(粮食、畜牧业、林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抓好十大产业系列(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蛋、乳品、参茸(中药材)、蔬菜、林特产品),加快推进“五大一强”建设(粮食大省、牧业大省、林业大省、北方特产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农村经济强省),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16年,粮食产量将达到700亿斤阶段性水平;畜牧业总产值将达到1360亿元以上,年递增10%,肉、蛋、奶总产量年递增6%、5%和7%;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递增15%;林业总产值将达到1600亿元以上,年递增12%;农产品加工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年递增14%。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万元以上,年递增15%。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是“六个坚持”。

  坚持把提高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主攻方向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注重质量、增加收益。突出抓好结构调整、抗灾减灾、基础设施、科技推广和产粮大县建设。大力加强畜牧业、林业、园艺特产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确保“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坚持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000亿元,年递增14%,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反哺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品牌培育和基地建设。

  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按照“双倍增”目标,到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万元以上,年递增15%。坚持多措并举,挖掘产业增收潜力,拓展务工增收渠道,落实政策增收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

  坚持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抓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加快更新换代步伐,搞好重大技术推广应用、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保护性耕作,提高单产水平,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促进社会化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重点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有效途径。深入实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为更好地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29288-1.html

标签:农机 产业 现代 六大 四川省 铸成

上一篇:辽宁省2012年秋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再掀高潮
下一篇:江西农机系统开展“讲树谋促”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