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行走在田间的“田田圈”博士们
2017-08-31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顶着名校博士的光环,没有留恋繁华都市,却甘愿在田间地头挥洒青春,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田间博士”。他们就是深圳田田圈互联生态有限公司的博士团队。

  与科研院所的博士们不同,“田田圈”的博士们大多工作在田间,以土地为实验室,结合研究所学完成成果转化,再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田间和作物,大大提升了农业服务的专业性,也给传统的技术服务带来了许多创新和改变。

  1

  “田田圈”来了一群年轻博士

  8月的广西南宁,骄阳似火,30多度的高温让人恨不得一天都呆在空调房里。香蕉园里的齐会会早已汗流浃背,但她无暇顾及这些,不停穿梭在香蕉树下,认真地察看树上病虫害发生情况,并不时在记录本上写写画画。同一时间,在河北沽源县一个4000亩的马铃薯基地里,脸晒得黝黑的曹国鑫正带着一个小伙子在地里取样,为了保证土样的均匀,他们每块地要取30个点,然后将土样带回附近的“田田圈”实验室进行化验。

  齐会会和曹国鑫有着同样的身份: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名副其实的高学历人才;同时,在深圳田田圈互联生态有限公司工作,是“田田圈”博士体系的一员。

  “田田圈”博士体系目前有40人,组成了专业的博士团队。该体系与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相辅相成。根据分工,他们的研究方向分别专注于四个领域:产品和技术研发,领先农业服务平台的构建,农场服务和作物社群,植物营养全程解决方案。诺普信研究院院长李广泽表示,“田田圈”组建博士团队的目的在于用高素质人才研究创新未来的农业服务模式。

  “田田圈”的博士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而且都很年轻,年龄最大的陈晓枫只有33岁,其他博士的年龄普遍在30~32岁。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陈晓枫,2013年博士毕业后加入诺普信,是博士团队中最早进入诺普信的。目前在“田田圈”负责种子处理产品的研发和种子健康检验。

  32岁的齐会会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期间的研究领域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014年博士毕业后加入诺普信,目前负责香蕉作物解决方案体系构建。

  顶着名校博士的光环,却甘愿在田间地头挥洒青春,“田田圈”博士们的选择在外人看来并不容易。但身处其中的他们,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区别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企业中的研究更注重实效性和应用性。我们的智慧来自于对田间和农户实际问题的洞察、思考和提炼。现在很多农业大学的学生都没下过田,农业科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没有下过田的农学博士能博到哪里去呢?”陈晓枫说。

  2

  一年有一大半时间待在田里

  自2015年起,齐会会每年有200天左右的时间呆在南宁市郊的香蕉园里,10天一个周期,去蕉园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同时,在田间做药效试验,为香蕉基地提供精准的植保解决方案。

  对于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条件,齐会会坦言,偶尔会觉得辛苦,特别是夏天很热的时候,在香蕉园里做试验会很闷热,但是看到自己的工作解决了香蕉种植户以及产业的问题,感觉很欣慰。

  负责作物全程植物营养解决方案的曹国鑫呆在田间的时间更长。为了解决农户科学施肥的问题,他带领了一个10人团队在全国一些大农场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每次单在取土上的时间都要花10个小时,除此之外,还要在植物不同的生长周期内对植株进行两次取样,然后将这些样品带回附近的“田田圈”实验室进行化验,结果出来后,根据土壤缺素情况和植株营养吸收情况进行配方设定、生产,真正做到定制化配方,科学施肥,保证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郭明亮,目前工作研究方向是西北农作物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植物营养学大数据研究。谈及常年在田间工作,他颇为自豪,“下基层到田间是我们必须的工作,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农户需求才能做出更好的田间管理方案和产品。”

  即使是做产品研发的赵帅,一年中也有一半时间在全国的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另一半时间在实验室做产品研发。“我们做的是应用研究,只有走入田间,充分了解土地和作物,才能研发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和方案。”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206479-1.html

标签:农机 博士 田田

上一篇:【图文】初秋,有人忙播种,有人忙秋收
下一篇:农民种田不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