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误差不超过2厘米
听说拖拉机能无人驾驶,周围的农户们都好奇地站在田坎上等着一探究竟。特别是看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起垄播种,垄既直,垄间距又均匀,都忍不住叫好。
然而,更为关键的是与人工操控比起来,通过卫星导航实现的农机精准操控,避免了“播行不直、接茬不准、漏播重播”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农业的精细化和标准化要求。
“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主要是走得直,间距规整,误差不超过2厘米,作业效果相当好。”刘春峰说,以前人工操作拖拉机时,控制垄距、行距都是凭机手个人的经验和感觉。“走出来的路线多数都是弯弯扭扭的,无论谁驾驶都不可能完全保持一条直线。一般有经验的老机手可以控制得好一些,要是新机手那弯得就特别明显,偏差二三十厘米都是常事儿。”刘春峰说。
“垄距掌握不好,作业效果就差,而且浪费土地。”刘春峰告诉记者,依靠人工操作对行很难做到精细,往往宽窄不一,“要么远了,要么近了,近了呢,玉米长不大,远了呢就浪费土地。以前一亩地我能走上15行,但用无人驾驶拖拉机能多种出一行来。这样算下来,用了这套系统的亩产量肯定就提高了啊!这要是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差距可就大了!”
听说新疆、黑龙江的大农场早用上了自动驾驶系统,向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陈向阳忍不住说:“都说这个系统要大地块才更显得出优势,我可不这么认为。在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搞都市型农业,精细化作业才更重要呢!”
李小龙副站长说,北京要实现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依靠农机。现在光靠普通农机也不够了,农机还必须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只有把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与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北京发展高端农业的目标。
看着挺好接受有顾虑
向阳农机合作社是北京市首家尝试拖拉机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的农机合作社。向阳农机合作社的全职机手有16名,为了学习掌握这套自动驾驶导航系统,陈向阳一下子送了5名机手去培训,既有老师傅也有新徒弟。“现在要想雇一个机手,多难啊!特别是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机手,哪个合作社都争着要。现在有了这套系统,对机手的操作技术要求降低了,连夜间作业都不怕了,合作社再想雇机手就好雇多了。”
不过说起每套十多万元的价格,老陈也觉得有点贵了。“一台1204的拖拉机也才20来万元,可单加这个系统就得十多万元,这要让我们自掏腰包,还真有点舍不得呢。”
“安装这个系统,我的成本可增加了十来万呢。虽说这效果明明白白的放那儿呢,老百姓都看得着。可是要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短时间内可不行。我们要是想通过提高作业费来回本儿,老百姓可接受不了!”机手刘春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他觉得,如果以后随着使用系统的人多起来,一方面设备价格便宜一些,另一方面流量费再降下来,那么大规模推广就有可能实现。
80后的刘春峰还有更多的企盼。“我看过不少外国的智能操控系统,农机的液压升降、自动换挡等等都可以由系统操控、自动驾驶,一个人用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操控四五台拖拉机工作,实现真正的智能化,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