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看仁发如何牵针引线
2014-11-10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高云才)   


图为仁发农机合作社新购买的M100自走式割晒机,
作业效率达到45亩/小时,作业宽度达6.3米

  “今年的玉米和马铃薯收成真好,俺们合作社的耕地,玉米单产1200斤朝上,效益好得很!许多地方的人都来瞧个究竟。” 在黑龙江省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的马铃薯大田边,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背着手。几乎络绎不绝,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者隔三岔五来到仁发,看仁发如何牵针引线,成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试验田。仁发,以土地入社为前提,以农机为农民合作的纽带,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为农民合作的内容,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四年来,仁发从7户迅速发展到2638户,农机具从头一年零台套发展到100多台套;土地入社从1000多亩扩大到5.4万亩;效益从亏损187万元到盈利5328万元,社员分配亩均分红从零迅速增加到922元……

  土地规模化:契合生产现代化

  生产的“虎账”变成了细账、明白账

  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让农民带着土地入社,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连片耕作,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李凤玉聊天的时候,他说这个道理一开始他并不明白,原来这就是生产经营机制。

  李凤玉就是一个传奇。怎么提高土地产出率,他整天价琢磨,肚皮里总打官司。年轻时当拖拉机手,看着拖拉机耕地深,农作物产量就会高;拖拉机效率高,一耕一大片,他琢磨着要搞土地规模经营。克山县的天然地域条件,适合搞土地规模经营。想归想,但怎么搞,搞多大规模,效益多少,有多少农民愿意参与,一开始在李凤玉肚皮里依然是一笔“虎账”(土话:粗糙的账)。算来算去,规模后,利用农机、种子等条件的改善,一亩地可多打300斤粮食。慢慢地,“虎账”变成了细账、明白账。

  说服自己后,再说服村民。嘴都磨起了泡,最终,仁发村其他6位村民也摩拳擦掌,跟老李一起来干。7个人中,李凤玉出资550万元,其余6户每家出50万元,总共凑了850万元建场库,财政配套了12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乡政府院子倒出来给合作社做了场地。就这样,2009年的秋天,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悄没声地成立了。

  这7户人家,土地规模倒是不算少;2010年开始运营时,合作社以每亩240元的市场价从农民手里流转了1100亩地。有了土地规模,李凤玉觉得施展身手的时候来了。但,处处不如意。“这1100亩地总共有27条垄,条条不挨着,大农机派不上用场,还要花钱雇‘小四轮’耕种;指望着大机器放到外地去给人家代耕赚点,结果受气不说还没挣到钱。”李凤玉说,秋后一算账,不提折旧的话只盈利13万元,要是按规定提取折旧反倒赔了187万多元。

  刚起步就陷入困境,有几家要撤资,把50万元投资要回去,个别社员甚至提出退社要求。那阵子对于李凤玉来说特别难熬,“一听敲门声,心里直翻个儿,头一次尝到了躲债的滋味,火上得满嘴起泡,我挨个给他们打欠条,心一横,甚至都动了分农机的念头。”

  转机发生在2011年春耕前。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了解合作社运营情况,来到了仁发,向满面愁容的出资社员问明原因后,给他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你们这个合作社实质不是合作社,是几个出资人的合作企业。合作社缺乏与农民的合作,没有抓住土地这一农业生产核心要素,没有形成经营规模,没有很好发挥现代农机作用,自然就没有经济效益。”他建议实行土地入社,把合作社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社。

  如今的仁发,现代农业模样已经成型,飞播、工厂化育种、现代化机收、玉米烘干塔、对外进行统一价格谈判……已经有5万多亩土地入社,土地规模经营,彰显了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增加了,现在仁发生产玉米,每亩1公斤种子节支5元,1公斤肥料节支3元,亩机耕费节支5元,年节支总计817.9万元。通过大垄种植玉米,单产由原来的504公斤提高到614公斤,总增产143万公斤,增收233万元。农民收入提高了。村民杨斌过去全家人忙活26亩耕地,一年下来才收入5000多元,入社后全家连合作社和打工收入,父子三人1年就挣回了15.5万元。

  “土地规模经营,让社员每户分红两三万元,亩均近千元。”回忆起最初“合作社亏损,出资人赔钱”的尴尬,李凤玉十分感慨,土地规模经营要和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相匹配,这是适度。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51739-1.html

标签:农机 引线 如何

上一篇:十年农机路,“机械化农业”的梦想已现曙光
下一篇:买下高端农业机械租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