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麦收时节・双行线] 麦客:越来越远的回忆
2014-06-16   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作者:白杰戈 郭长江 许新霞)   

  据报道,收割、播种、粮食、汗水,麦收时节,金色的麦田里正在演绎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主题;工具机械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市场化,布谷声中,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上又在种下变革的基因。在不舍中前行、在纠结中选择、在分裂中成长、在迷茫中探索,仿佛双行线,交织缠绕,编就一个时代的图景。中国之声从今天开始推出特别策划《麦收时节・双行线》,我们带您一起――在金色的麦田里阅读时代。今天播出第一篇《最后的麦客》。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很多年前还鲜有联合收割机的年代,每逢麦收便人手紧张,于是成群结队的麦客就来了……如今,大型联合收割机越来越多,传统麦客的身影便很难看到了。今年,麦子又熟了,而麦客的身影,我们还能见到吗……

  马万全(歌声):天上嘛下雨,地下滑呀,走到那路上滑不怕呀……

  2002年6月,42岁的马万全手拿镰刀,弓着腰,在河南巩义的农村一边割麦子,一边唱起歌。他和同伴从七百多公里外的宁夏泾源县来,靠帮人收麦子赚钱。日本广播协会(NHK)当年制作的这部纪录片就以他们的职业命名,叫《麦客》。

  今年,马万全已经54岁。又到6月初,往年麦客们外出割麦子的时候。泾源县黄花乡羊槽村,海拔近两千米的六盘山区,阳光炽热,但风还是凉的。马万全说,每年这几天,心就飞走了:

  马万全:那个不由人,一到收麦的时候心就走了,家里的活都没心思干了。

  1980年包产到户之后,马万全和老乡恢复了祖上外出做麦客的传统,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

  马万全:包产到户,自由了嘛。自己给自己找活干。哈哈。

  在六月的夏天割麦子,他们要尽量避开一天当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从凌晨就开始干活:

  马万全:月亮,亮亮的,能看见,又凉快。借着月光,凌晨3点就起来干……

  在2002年,4名麦客一天12小时能割6亩麦子,每个人挣45元,这比在家打工要强。但是如果开收割机,半个小时就能挣这么多。那一年,31岁的李新建从河北藁城开着新买的收割机到河南收麦子,他们被称作“铁麦客”,意气风发:

  李新建:这个车我看要是行,手底下松了我就再买一台。这是我的计划。

  “老麦客”受到“铁麦客”冲击,只能在机械施展不开的山区找到主顾。并不算富裕的河南农村,也让他们羡慕:

  老麦客:你这房子盖得确实挺好的。我们觉得有点羡慕啊……

  雇主:没啥,就是劳动致富呗……

  老麦客:你们这大概人均收入?

  雇主:纯收入两三千。

  老麦客:你们这确实不错,我们那地方……不行……

  马万全说,出去做麦客,除了挣钱,更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

  马万全:在家里待得人有点傻,太老实了,出了门,这些性格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但这毕竟是“又脏又累”的辛苦活,当年,他们一度不愿意再被拍摄:

  老麦客:不能拍了,绝对不能拍了。把俺拍到这个程度,太下贱了。……

  马万全说,那时候怕熟人在电视上看到,不好意思。事实上羊槽村的老乡们真正看到马万全上电视,是在今年《舌尖上的中国2》,编导以12年前的纪录片为线索找到老马,去陕西拍了一趟。在这之前,他已经几年不做麦客了:

  马万全:至少是个五六十人、一百人,慢慢到几十人,前三年再没人去了……挣不上钱了,不去了。

  传统麦客几乎已经绝迹,而在最早开始跨区机收的河北藁城,收割机的数量也在减少。李新建没有再买收割机,2002年买的那台,也成了“老黄牛”:

  李新建:当时我那台配的发动机是4105,等于60马力的车,现在120马力的都出来了,发动机大了一倍。所以老的、干得慢的直接就淘汰不用了。

  李新建在2010年卖掉收割机,而马万全还留着祖传的4把镰刀,挂在墙上,已经落满尘土。他家的15亩地,现在大部分种土豆和蚕豆,经济价值都高过小麦。

  李新建:养了四头牛,十二三个羊……

  马万全的儿子和大哥都有残疾,他是主要的劳动力。现在年收入一万多元,已经好过往年。

  记者:房子看起来比那时候新了啊……

  家里新装修的一间房,墙上挂着儿子去年的结婚照。

  李新建的女儿也在去年结婚,家里的房子是2008年建起的两层小楼。他买了一辆铲车,替工地干活,家里的五亩半土地,去年承包给了合作社,一家人算是彻底脱离了农业生产。今年麦收,丽阳村只有5台收割机去河南跨区作业,其中两台属于李新建的朋友李国永:

  李国永:现在全国各地机器都多了,有好地儿的话,去能挣个钱。有些地方甭管新车旧车,去了之后车多,好多车都在那儿,干活少挣得少,就不愿出去了。

  当年村民们在公路上抢拦收割机的状况从06年开始就没再见过,反倒要自己找活干。藁城市的农机部门不再组织跨区机收,好在做了几年之后,李国永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户,联系方式从手机变成了网络视频。河南荥阳的这个村的一千多亩小麦都包给他收,十天净赚四五万。别人是在田边付现金,他们已经改用银行转账:

  李国永:大队里出钱,不用农户自己掏,连种子都是大队里出的。

  六月的下午,马万全在地里给土豆拔草。

  马万全:这是苦苦菜,五几年没啥吃的,都吃这个菜……

  70岁的大哥赶着牛回来,这是他们家最大的希望。马万全不再出远门,麦客,只能是越来越远的回忆。

  马万全:一辈传一辈,慢慢传下来。我下一辈再没人干这个活了。哈哈……

  从老麦客的无奈隐退到新麦客的意气风发再到跨区机收生意的回落,这一切不过发生在短短十几年间,中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时代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已经深刻地改变了马万全和李建新们的命运,也必将继续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作为采访者,记者白杰戈 又对此有着怎样感受?来听他的采访手记。

  白杰戈:做记者特别怕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但是当我们想要找用镰刀收割的老式麦客花了半个月,从陕西、湖北到甘肃宁夏,答案都是没有了。当我们找到12年前意气风发的跨区机收者,他也已经卖掉收割机开起铲车,自家的地包给了合作社。镰刀落灰了毕竟还在,旧的收割机被淘汰,更新更强大的还会顶上来,我希望时间慢一点,让新老麦客曾经的活力和梦想别太快褪色,更希望时间快一点,也许这样他们可以更早达到更好的生活。

  麦收是很多人难忘的记忆,在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和微信上不少网友就分享了他们记忆中的麦收往事。

  网友@littlehawk:小时候麦收的季节,天微微亮,全家人就往地里割麦,赶到饭点,妈妈会带着咸鸭蛋、馒头、米汤等来送饭,还会带上一大壶水。晚上天很黑了才回家。每块地割完,还要捆好,用板车拉到麦场,晒场,垛麦垛。等到麦子都割完了,一般两家人合起来,用脱粒机打麦子,然后再用板车拉回家,这时就稍微安下心了。

  网友@网上的虫子2010 说:儿时麦收的时候,是拿着把镰刀混在家人的收割队伍里,收割后是抢时间排队的扬场打麦子,难忘困睡在麦秆堆的那种暖暖的幸福;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麦收是开着三轮车带着各种袋子,嘞口的绳子,排队在地头等待收割机收割后的忙碌装袋,都是一种幸福的火热。

  网友@菜瓜围脖:想起那时候用镰刀割麦子,那叫一个热,那叫一个腰疼。白天割麦子,晚上脱粒,那是真辛苦。现在好了,几亩地,一会就收割完了。现在的农民也幸福了。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40929-1.html

标签:农机 麦收

上一篇:安徽:夏种全程机械化 节本增效助增产
下一篇:[麦收时节・双行线] 最后的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