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到了麦收时节,在麦田里随处可见一台台正在工作的收割机,但回到30多年前,虽说同样是麦田,但在麦收时节的景象却相去甚远。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农户收小麦往往都采用手拔的方式,而随着时间的演变,镰刀、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依次走进麦田,农民也从繁重的麦收劳动中解脱出来。
上世纪80年代 凌晨4点全家起床收小麦
谈起30多年前的麦收时节,胶州市洋河镇60岁的种粮大户杜高古向记者总结出“累”和“急”两个字。“一辈子都在和农作物打交道,其中尤以小麦为重,以前的麦收,可以说是每个农民家庭全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到了麦收时节,不少在外地的人都会赶到家中帮忙收小麦。”杜高古告诉记者,往往在麦收开始前,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部署任务,青壮年大多数都会去田中收小麦,而女人和老人则在家里翻晒、扬场。
记者通过咨询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户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之前的时间,农户收小麦大多是采用手拔的方式,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往后,用镰刀收小麦逐渐普及开来,虽说已经用工具开始收小麦,但因为还是需要人工劳作,所以那时的麦收一直是一项繁重的农活。
“那时到了麦收季节,麦田里到处都是在收小麦的人,因为拔小麦和用镰刀收小麦效率都很低,每天凌晨4点钟,全家人就得起床去麦田劳作,不仅是为了抢收,还为了图凉快,而人工收小麦是一项很累的体力活,没经历过的很难能体会到。”杜高古告诉记者,收麦子时,麦芒刺得浑身痒痒,而长时间弯着腰,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为了能够及时收获小麦,在麦收的日子里,只要是好天气,就得天天重复这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