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走马观花看“麦收”
2014-06-12   来源:陕西日报(作者:吴莎莎)   

  6月7日,华阴农业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到华西镇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对即将收割的“西农879”、“西农168”等小麦良种,进行最后一次提纯把关,为全市今年秋播13万亩小麦和连续5年实现良种化提供保障。 通讯员 史应照摄

  眼下,正是陕西省“三夏”大忙季节。连日来,记者在渭南、咸阳、西安周边等地走马观花,每到一处,听到的都是田间地头农业机械的轰鸣,看到的都是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麦收”轻松变“三指”

  “现在‘麦收’早就变成了‘三指’,既轻松,又省时。”户县天桥镇水磨头村张石头一家,今年种了7亩小麦。全家4口人都在外地打工或上学,今年只有张石头的媳妇杨米霞独自回家收麦。

  杨米霞所说的“三指”,其实就是用手指点农机手在自家地里作业,指点农机手将收获的小麦运到家里,指点农机手将麦粒倒在自家院里晾晒。

  6月5日上午,杨米霞站在自家地头,手拿一把镰刀。她指了指自家的麦田,农机手开着收割机就进地里收割起来,她跟在机械后面“拾漏”,偶尔有联合收割机落下的几根麦苗,杨米霞就顺手“颗粒归仓”。

  只见收割机张着铁皮“大嘴”,将金灿灿的小麦吞进肚子,然后将它们变成脱了壳的麦粒。很快,7亩小麦就收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不到10厘米的麦茬留在地里。杨米霞对农机手指了指路线,农机手就把收割机里的麦粒,装到农用车里,拉到了杨米霞家里;“就晾这里吧。”杨米霞又指了指院子里的空地,只见农机手麻利地将麦粒倒在院中地上晾晒。这时,杨米霞按事先说好的一亩地60块钱,将420元钱交给农机手的媳妇。至此,杨米霞的“麦收”就在“三指”中结束了。

  “现在农村很多人‘麦收’都是‘三指’。”杨米霞说,她和丈夫常年在秦镇工业园区打工,她做饭,丈夫当瓦工,一双儿女在延安大学和西北大学上学,种地成了一家人的副业,只求地不撂荒就行。

  说起过去的“麦收”,杨米霞摆弄着手中的镰刀,从回忆中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没有收割机的时候,全靠人干活,真是累死人了。为了抢在雨前收割,全家所有劳力都用上,我们两口子加上我公公,3个人不停地弯腰在地里收割,背上都晒脱皮了,再累也不能休息。割麦加上晾晒、碾场、扬场,3个人得干20来天,最后累得人连腰都直不起来……”

  “好了,不聊啦。我还得赶紧找一台播种机把玉米种上呢,这次回来只请了三四天假。干完农活,我还得赶快回园区去上班呢。”说完,杨米霞急匆匆地转身离去。

  “麦客”忙碌赚大钱

  随着“三夏”全面展开,各地都在抢收抢种,昔日手拿镰刀走南闯北的“麦客”,如今变成了驾驶联合收割机的农机手。“三夏”期间,他们成了“香饽饽”,不仅成为最忙碌的人,也成为最赚钱的人。

  户县郑家庄村的农机手段昌林,开收割机已有10多年了。以前帮别人开,2010年自己买了台“雷沃谷神”小麦联合收割机,自己单干,12万元的机械,享受了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后,他只掏了9万多元。如今,购机成本早已收回。

  近日,记者见到段昌林时,他正在地里忙着为农户收割作业。麦收高峰期,段昌林和他的兄弟轮流上阵,以确保“人停机不停”。即便如此,段昌林也一刻不得闲,还要开着农用车一趟趟把收割机里的麦粒为农户拉回家中晾晒。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40687-1.html

标签:农机 麦收 走马观花

上一篇:陕西省小麦机收从东向西全面展开(图)
下一篇:河南麦收基本结束 4万台联合收割机陆续出省作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