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机械化生产 让种粮大户蓄足农业生产动力
2014-04-17   来源: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区县联盟广播   

  近年来,宁河县推广使用新型农业机械,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昨天(15),记者来到宁河县春耕作业区,体会农机化生产为农民带来的实惠。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季节,为了不误农时,这几天,宁河县水稻种植大户董文森一点都不敢含糊,他每天泡在自己的水稻育秧田里指挥机械化育秧作业。董文森告诉记者,以前种粮效益低主要是吃了没有农机的亏,刚开始承包土地时除了一台老掉牙的拖拉机外,没有一台像样的农机具,种粮的各种工序还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个时候,常常是“大汗叠小汗”,每天下来都是腰酸背痛。

  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董文森下定决心添置机械化设备,二零一一年,他筹资购买了灌溉、耕整、运输、机插、机收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并在全县成立了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生产让老董种粮变得更有底气,不仅种粮的规模扩大到了四千亩,收入也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董文森说,种了多年的地,现在才真正尝到当农民的甜头。“因为国家这个政策支持种粮食,总的感觉心里有底,他不会让老百姓赔钱,采取机械化科学种田,这是咱们的根本出路。农机我得有十几台,我主要靠机械化,基本上不用人工,(我)是种粮大户也是农机大户。”

  从种到收一条龙机械化作业,让董文森这位种粮大户有了更多的“想法”,每到农忙时,他只需打电话遥控指挥,村里的、外县的自家农田里大型拖拉机、旋耕机就忙乎起来,两边都不耽误。一年下来,刨去人工费、机械维修费等,董文森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宁河县农机发展服务中心管理科科长郭相志介绍说:“这个合作社每年作业面积可以达到两万亩以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从平地、育秧、插秧和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既降低了成本,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安振北也是宁河县有名的种粮售粮大户,在国家惠农政策的鼓励下,他承包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大,水稻产量越来越高,种粮的信心越来越足。安振北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机械化的普及,根本无法开展规模化种粮。“有大型收割机两台、小型收割机五台、插秧机三台、大型拖拉机四台,我想随着我规模的不断扩大,我要做一个新型的农民代表,把我的农场搞成立体化,充分利用科学、利用机械化,搞成一个新型的、生态的绿色农场。”

  安振北告诉记者,让传统农具“歇犁”,让新型农机油门加大,将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向机械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如果农户每家种一两亩水稻,农业机械用不上,再加上购买农资价格没有优惠,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新技术得不到实施,农户每亩的纯收入就很低。安振北说:“现在从事农业的这些农民们,都是四十岁以上,甚至五十岁、六十岁的人居多,一家一户的三亩五亩,已经跟不上现在社会发展的步伐,我认为将来要化零为整、实现机械化。”

  董文森、安振北种粮机械化的经历,也是宁河县农业发展的写照。近年来,这个县着力引进安全、环保、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包括高性能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生产机械、农业设施等等,加快了农机具的更新换代,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

  (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宁河台记者高树标)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33742-1.html

标签:农机 生产 动力 农业 种粮 大户

上一篇:安徽省今年水稻机插率将达34% 面积超1000万亩
下一篇:农业职业经理人成“香馍馍” 1800亩田年收入36万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