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改革创新 大胆实践 安徽省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见成效
2014-03-07   来源:中国农机新闻网   

  2013年,是安徽省农机化快速发展的一年,是农机化投入大幅增加、水平全面提高、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一年,也是农机化作用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一年。

  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140万千瓦,同比增长4%,居全国第4位。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17.98万台、14.5万台和2.1万台,分别增长9.3%、12.8%和20.5%。小麦生产实现较高水平全程机械化,玉米、油菜机收率和水稻机械种植率达56.5%、25.2%和31.8%,分别提高12.5、9.1和6.5个百分点。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2%,提高了2.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培训各类农机化实用人才26万多人,其中新购机农民5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368家,增长33.9%。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460亿元,增长11.9%。农机化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亮点,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务实创新,规范高效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创新实施了“先购机后申请”与“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相结合的操作模式,并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广泛宣传。在省市县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开设宣传专版专栏,立体化、全程化、全面化公开政策。二是简化程序。全面推行审核机具关口前移和“一站式”便民服务。三是强化调控。省局多次召开购机补贴调度会和政策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根据需要调控资金余量。四是严格督查。开展“省农机局领导班子督查月”活动,组织第三方随机对全省购机户进行电话督查。省级受理信访案件25件,群众满意率100%。五是加强考核。建立了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考核结果同时作为下年度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全年落实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1亿元,省财政补贴资金4667万元,补贴机具16.7万台,受益农户10.6万户,拉动农民投入26.5亿元。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落实资金1828.2万元,报废机具513台,受益农户484户。推进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核实作业面积39.6万亩,补助资金989.4万元。

  多措并举,优化农机化发展大环境。主动汇报,积极争取,省政府召开了农机化发展调研座谈会,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金融、信贷、保险、用地等方面扶持措施,启动了农机化示范县创建活动。全年报送省委、省政府等四大班子和农业部的《送阅材料》12期。在省及省级以上主流媒体上制发专版、专题10期(次)。在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安徽日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共发表安徽省农机化新闻稿件424篇(条),其中国家级主流新闻媒体发表相关报道52篇(条)。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投入进一步增加,条件进一步改善。

  精心组织,有序推进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坚持早准备、早部署、早动手,强化信息引导,科学调度机具,协调部门联动,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推进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三夏”期间,加强机具检修和机手培训,组建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机维修小分队以及跨区接待服务站,及时发布作业市场信息,有序推动跨区作业。麦收期间,为应对极端天气,省局多次召开机具调度紧急会议,南机北调、对口支援、供需对接,加快抢收进度,确保颗粒归仓。全省机收小麦3591万亩,机收率98.4%,创历史新高。“三秋”期间,组织农机大会战,投入各类机具290万台套,有力保障了秋收秋种的顺利进行。开展多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和试验示范,玉米机收、水稻机插快速推进,全国8个水稻机械化先行县之一的凤台,已基本实现水稻育插机械化。

  现场推动,快速提升山区机械化水平。着眼农机化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在推进平原机械化特别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化。组织山区机械化调研活动,召开山区特色机械化工作推进会议,举办山区特色机械化技术培训,出台《安徽省山区特色机械化发展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山区特色机械化专项工程,山区机械化迅猛推进,整体水平快速提升。黄山市全面推广特色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强力推进茶叶、菊花等清洁化加工机具的应用;宣城市大力推广山核桃、板栗和茶叶加工技术,割灌机、山核桃脱脯机、板栗加工机、茶叶修剪和加工机广泛应用。

  强化监管,着力稳定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新建成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4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3个。严格农机牌证管理,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和驾驶证核(换)发工作,农机“三率”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排查整改除患,有效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农机试验鉴定规范化建设,出台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省级鉴定能力认定实施细则,实行农机推广鉴定全过程监督。全年完成部级推广鉴定产品35个、省级推广鉴定产品524个。广泛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各类农机技能人员1.2万人。深入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加强农机维修市场规范管理,农机维修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

  亳州:集中力量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

  亳州市地处淮北平原,人口613万,耕地754万亩。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2万台,联合收割机2.11万台,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近年来全面推广小麦高产攻关机械化配套技术。玉米机械化生产也有长足发展,特别是实施“玉米振兴计划”以来,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截至2013年末,全市农田作物机械化水平达85.01%,玉米机收水平达68.72%。

  围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亳州市制定了小麦播种农机化技术要点和技术路径,重点推广宽行播种,播后镇压技术。全市农机推广培训部门通过大量示范培训、现场指导改装老式播种机等,引导广大农机手改变过去窄行、大播量的传统习惯。经过多年努力,小麦高产攻关农机化技术得到普及,2012年全市顺利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市”创建目标。

  为贯彻实施“玉米振兴计划”,亳州市把玉米标准化种植和联合收获作为重点,要求每个县区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农机农艺专家座谈会和玉米机械化生产现场会,阳光工程农机化培训必须包含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内容。2013年全市新增玉米收获机和玉米专用播种机分别达到1500台和5000台。

  为保障粮食生产,还积极推广其他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2011年初,亳州市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天气寒冷农民抗旱困难的问题,推广了大型移动式绞盘喷灌机,此机械抗旱能力达3-4亩/小时,油耗仅为10元/亩,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土地深松是全市多年来推广的技术,老百姓接受度很高,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全市已补贴推广深松机械近2000台,为进一步开展机械化深松项目积蓄了装备基础。

  在推广普及粮食生产机械化机具和技术中,主动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示范引导效应。在购机补贴实施过程中,重点补贴推广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大型农机装备和玉米专用播种机、深松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等。在政策引导下,农民购买玉米生产机械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截至2013年末,全市已拥有玉米联合收割机近6000台(含玉米割台)。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麦一豆的传统种植模式,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4年有望突破400万亩,为亳州市2015年实现“吨粮市”创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滁州:示范大院打造农机“安居工程”

  2013年,滁州市在农机化工作中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开展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工作,打造农机“安居工程”。

  为解决农机“安家难”、“看病难”问题,滁州市农机部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通过调研,形成材料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力促下发《滁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美好乡村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的通知》。

  通知要求,从2014年起,每年在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农机化示范大院5-8个,到2020年全市建设农机化示范大院60个。建设规模分大、中、小三个档次,占地面积分别为15亩、10亩、5亩。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管理主体是农民群众,建设资金主要为农民自筹,市、县两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支持建设。在资金支持方面,县级财政按照不低于建设成本总额20%的比例实行以奖代补;市财政按照大、中、小三个档次分别给予每个市级示范大院20万元、15万元、10万元补助,列入年度预算。在用地支持方面,项目用地按照设施农业用地予以落实。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最终要实现六个“在大院”,即大中型农机停在大院,维修保养在大院,先进农机展示在大院,农民实训在大院,机具演示在大院,农事服务要约在大院。

  为建设好农机大院,滁州市农机局反复征求意见并经过多次修改,下发了《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项目建设样式》,大院建设完善五大功能区,即:机库棚区、维修保养区、培训及办公管理区、展示演示区、粮食烘干区。此外,规范申报程序,下发了《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项目申报程序》,示范大院项目申报由县(市、区)农机局牵头,县国土部门重点对示范大院设施农用地进行审核,县政府批复准建,最后报市农机化示范大院图审领导小组审定。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31021-1.html

标签:农机 科学 发展 成效 推进 安徽省 创新 大胆 实践 改革

上一篇:绥化:现代化大农业的典范
下一篇:农机合作社助力贵州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