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黑龙江兴十四村致富秘诀
2014-02-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2月26日讯(记者倪伟龄 徐露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却有个“龙江第一村”――兴十四村,闻名黑龙江全省。这个富裕村十年前就盖起了136栋别墅洋楼,现在又新建30栋42万平米农民公寓楼,全村建成2.4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万米智能温室和1131栋现代设施温室大棚,村里先后办起生物酶制剂厂、农产品加工厂、有机化肥厂等20多家企业,2013年兴十四村总产值达到21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实现7.02万元。

  2月19日,记者冒着严寒踏访甘南县兴十四村采访,尽管记者对兴十四这个全国多次宣传的“老典型”很熟悉,但来到这里,仍对这座荒原上崛起的现代化小城镇坐落的三星级宾馆,现代化工厂,重点学校以及连片设计新颖的现代化住宅楼和别墅群及农村人居环境变化感到吃惊不已。

  在村党支书付华廷的引领下,记者来到村史展览馆,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及一件件古老的实物记载了兴十四的历程与变迁。兴十四村是1956年山东临沂地区移民为响应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在全面规划和勘定移民新村村址时,依序排为“兴”字第14号,因而取名“兴十四村”。

  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一台大型现代化喷灌设备矗立在田间,如今万亩农田只由几户村民来耕种经营。付华廷自豪地对记者说:“兴十四村2.4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和节水化大喷灌,就连一个没文化的家庭妇女只要轻轻一按电钮,大型机械化设备就可以自动操作,田间看不到人作业,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靠天吃饭。”

  采访当天齐齐哈尔气温零下20多度,而兴十四村的温室大棚里却春暖花开,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掩映在绿叶白花间,蜜蜂嗡嗡地在草莓地里飞舞传粉。来自辽宁的孙德胜就承包了7栋这样温室大棚,孙德胜一边邀请记者品尝草莓一边说道:“在春节期间草莓每斤能卖60元,全年仅草莓一项纯收入就相当可观,旱涝保收,没有任何风险。”付华廷随即打趣到:“一个草莓棚一年能赚10万多,比省委书记挣钱都多啊!”大冬天在兴十四村能吃上新鲜草莓,这也算新奇事了。

  走出温室大棚,来到村办企业黑龙江花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台台大型机械设备轰轰作响,工人们娴熟地操作着机器,有条不紊地加工农产品原料。富华集团副总经理孙光对记者说:“你相信么,这些工人以前都是村里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都成了工厂的业务骨干,有的甚至当上了车间主任。”兴十四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后,农民虽离开了土地,但没有离开家乡,目前全村 24000多亩土地只有2%的农民继续耕作,其余98%的农门在家门口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孙光继续介绍:“农民离开土地后,来到技工学校培训,把角色从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培训合格后,来到工厂工作,成了真正意义的白领农民。”正说到这时,村支书付华廷兴致勃勃补充道:“兴十四村的一个农民现在可以赚4份钱,土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可以赚一份钱,包大棚上班打工赚钱,国家给的粮食补贴费,兴十四村落户享受城镇保险待遇,个别老人还有补助费,农民在家门口上班打工赚钱,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甚至超越了城市生活。”

  从工厂出来,记者又来到村民王立忠一家居住的农民公寓楼,这是一间3室一厅的现代化公寓,总面积115平方米,客厅墙上挂的液晶彩电正播放新闻,提起现在的生活,老俩口笑的合不拢嘴。王立忠说:“过去我们住的是茅草屋,如今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吃穿不愁,子女都在工厂上班,小孙子活泼可爱,四代同堂居其乐融融,城市的幸福生活也不过就这样么。”

  兴十四村原本是一片荒原,既没有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优势,更没有山河、矿产等资源优势,这个一穷二白的贫困乡村是如何发展成为久负盛名的“龙江第一村”?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向记者道出了他的致富秘诀:“兴十四村始终没有分田到户,围绕大农业搞产业化,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让一户农民受穷,不让一户农民掉队。”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30439-1.html

标签:农机 秘诀 致富 十四 黑龙江

上一篇:深化改革 加快黑龙江省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下一篇:新疆五千万元支持设施农业 菜农建大棚吸引城里人“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