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稻”亦有道】技术 中国稻文化——稻作农耕与艺术
2014-02-13   来源:新农资360网   

        南宋初年,於潜县令楼璹(shu)绘制了《耕织图》,开创了中国以图配诗、普及型农书的先河。主要功能是水稻生产教科书。明代有明天顺六年(1462)宋宗鲁刻本《耕织图》。到清代,康熙御制《耕织图》,由清代焦秉贞绘制。康熙御制《耕织图》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入住中原的满清统治者表达吸收中原汉人农耕文化的姿态;表示以农立国,重视农业;行使皇家的农耕祭祀权;水稻耕种的技术普及教科书。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乾隆皇帝命画院工匠按着元代程棨(Qi)《耕织图》为摹本,用双钩法临摹刻石,每图长53厘米、高34厘米,加上乾隆帝提款及题续,共48方,镶嵌于清漪园内玉河斋游廊的墙壁上。但是,到了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漪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掠,“耕织图”石刻被毁。2004年,在颐和园内重修《耕织图》。 

耕织图

        在少数民族民间,有苗族图腾柱上的水稻农耕浮雕;侗族鼓楼上的水稻农耕石刻;水族图腾木刻版画;朝鲜族的耕织图等。朝鲜族的耕织图表达的是理想化的农村社会景象。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9-129887-1.html

标签:水稻,稻田,大田,技术,农资知识,肥料,农药,施肥,病虫害

上一篇:【“稻”亦有道】第三章 水稻移栽、插秧管理(一)
下一篇:【“稻”亦有道】技术 使用叶面肥五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