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本增效,优化资源配置
坚定地淘汰落后产能,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能源的生产工艺;农药生产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源,降低企业“三废”处理成本;促进农药原药生产向工业园区转移,优化资源配置。
2 延展产业链和构建产业集群
根据市场和资源条件,促进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组建大型农药企业集团,推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大规模、多品种的农药生产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以原药企业为龙头,制剂加工依据市场、资源、物流适当布局,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3 优化产业结构,用好企业的股权,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
提高行业准入壁垒,优化生产力布局,建立企业退出机制,实现有序竞争,促进农药工业向生产要素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使农药生产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优先支持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向专业化园区集聚,促进形成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水平较高的专业化园区。鼓励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和制剂生产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建立有效、常态的合作机制,促进原药和制剂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革等,实现企业大型化。
4 加大农药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农药创制体系,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创制品种的市场开发,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专利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关系最为密切,能够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在国内外竞争发展的新格局下,我国农药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专利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5 清洁生产,提高环保水平
开发和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大型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将实现连续化自动化。加大农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的开发,加大重要农药中间体和环保剂型专用助剂的开发。加强农药“三废”治理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提高原辅材料回收利用率,提高特殊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6 保障农业生产,提高粮食安全
我国农药工业的产品发展目标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满足度。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占据国内农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 提高我国农药行业信息化水平,实现生产智能化
强化农药生产者的责任,建立健全原材料、农药原药进货和检验记录、出厂检验记录,推进农药生产企业二维码体系建设等,实现农药生产的可追溯管理;在优势企业试点建设智能数字化车间,加快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快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8 加强企业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境外投资兴业
制定积极的财税政策,支持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已经达成初步的意向,具体细节还在商讨中,此次收购中国化工集团可能有释放和市场引领作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打开、占领农药国际市场。
更多农药政策,请关注中国农药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