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马铃薯白绢病病原简单介绍及防治技巧讲解
2013-07-24   来源:中国农药网   

  马铃薯白绢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造成产量减少,严重时甚至绝产。小编整理相关病害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
  该病害主要为害块茎。薯块上密生白色丝状菌丝,并有棕褐色圆形菜籽状小菌核,切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Atheliarolfsii(Cursi)Tu.&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具隔膜;菌核由菌丝构成,外层为皮层,内部由拟薄壁组织及中心部疏松组织构成,初白色,紧贴于寄主上,老熟后产生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菌核,直径0.5—3mm。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子无色,单胞,棍棒状,大小16×6.6(μm),小梗顶端着生单胞无色的担孢子。此外,有报道Corticiumrolfsii(Sacc.)Curzi称罗耳伏革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据农药网了解,病害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最高40℃,最低8℃,耐酸碱度范围pH1.9—8.4,最适pH5.9。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马铃薯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发病重的地块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
  (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
  (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撤石灰消毒。
  (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发病少。
  (5)病区可用40%五氯硝基苯1kg加细干土40kg混匀后撤施于茎基部土壤上或喷洒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或36%杀菌剂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隔7—10天1次。此外,也可用20%利克菌(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灌穴或淋施1—2次,隔15—20天1次。
  (6)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每667m2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6-99899-1.html

标签:农药 农药技术 技巧 讲解 防治 介绍 简单

上一篇:种植玉米警惕“一病一虫”
下一篇:北京市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防治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