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药界“大咖”---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 
2017-02-03   来源:中国农药网   

  2007年,贵州大学教授马克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省第一位院士,结束了贵州无两院院士的历史。

  2015年12月7日,仅仅相隔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此次,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宋宝安榜上有名,成为贵州省本土培养的第二位院士。

  至此,每当有人提及宋宝安时,大家都称他为我国农药界的大咖,农作物的“守护神”。那么,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听听这位外界传闻的科学“怪人”宋宝安的故事吧。

  从小吃苦励志要干出一番事业

  宋宝安,男,汉族,54岁。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绿色农药和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在深圳宝安边防军营的宋宝安,却在贵州石阡的小县城长大。那时,由于家乡条件艰苦,上学时,他常常点着煤油灯看书。

  昏暗的灯光下,宋宝安常常提醒自己:“要想改变现状,一定要考出县城,去省城念大学。”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努力,1979年,宋宝安如期参加当年的高考,他以全县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贵大化学系。

  大学学习期间,宋宝安不愿意安于现状,而是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考研,准备为日后干一番事业提前‘充电’。当时,由于条件依然艰苦,没地方学习,宋宝安就借着学校的一个教师家里的煤棚刻苦学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83年,整个贵大只有两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宋宝安便是其中一位。

  当回忆起读书的那段苦日子时,至今为止,宋宝安都不觉得辛酸。一心执迷于读书的他看来,与老鼠同睡,与煤炭共处学习都无所谓,只要有个地儿能提供他静心读书便足矣。

  然而,事隔3年(1986年),在沈阳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后,因为深厚的家乡情结,宋宝安放弃了留在大都市工作和出国留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到贵州大学做一名普通教师。

  彼时,贵大的科研条件非常简陋,宋宝安与一位老教师共用一间实验室。一些简单的真空泵、玻璃仪器,电动搅拌、电热套便是当时的全部家当。

  期间,每当他在外省调研时,总会听到有人冷讽:“贵州这么落后,能研究出什么东西?”正因为这句话,深深的刺痛了宋宝安的内心,自那以后,他告诫自己:“一定要研究出自己的成果,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属于贵州的话语权。”

  他带头创制的农药成为填补国内空白

  1987年,宋宝安在长沙召开的农药学术研讨会上,他提出,要做中国自己的农药,实现高毒农药低毒化技术创新。这个当时震惊全场的说法正是现在“绿色农药”的雏形。而当时,我国的生产农药品种主要是高毒有机磷农药。

  正是这股闯劲,让湖南沅江化学厂的技术厂长刮目相看。会后,他找到宋宝安,希望与他所在的贵州大学合作,由工厂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请宋宝安开发生产一种环境友好农药——甲基立枯磷。

  宋宝安教授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外,也是学校“农药学”博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

  宋宝安教授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外,也是学校“农药学”博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

  这是一种有特效的高效低毒杀菌剂,但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产品效率低、纯度低,国内一直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从这以后,宋宝安在学校和工厂车间辗转奔波了8年,终于研究出结果。

  1994年,他自主研发出高效低毒杀菌剂甲基立枯磷合成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产品后来成为棉花苗期病害防治的主要药剂,占国内同类产品约80%市场份额。后来,宋宝安又对甲基立枯磷生产工艺进行二次创新,研发出高纯度原粉合成新工艺,该技术被转让给连云港东海化工厂,在国内独家实现了甲基立枯磷高纯度原粉的正式登记和工业化生产,1999年至2003年累计向日本、美国出口高纯度原粉186吨,创汇191万美元。

  还有一种叫吡虫啉的高效低毒杀虫剂,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高毒杀虫剂替代的首选品种,但国外拜耳公司在我国售价高达每吨200万元。宋宝安经过艰难攻关,1996年创新开发出正丙醛直接闭环合成吡虫啉的新工艺,技术转让江苏扬州农药厂,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到每吨10万元。现已发展成为年产600吨的国内最大规模吡虫啉生产线之一。因此获得了“中国农药行业技术创新奖”、“建国60周年中国农药工业突出贡献奖”、“中国首届发明博览会金奖”。

  2001年,宋宝安带领团队以动物中发现的天然氨基膦酸为先导,设计合成了氨基膦酸酯等多个系列上千个新化合物,从中发现高效抗植物病毒活性先导结构,经进一步结构优化,发现了具有全新结构的抗植物病毒新农药-毒氟磷,专利转让到中国农药骨干企业--广西田园生化股份公司,实现了毒氟磷的产业化生产,获得国家新农药正式登记和国家重点新产品及中国农民喜爱的农药品牌,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植物病毒病新农药品种。

  此后,宋宝安的农药研究就“一发不可收拾”。从2003年到2015年间,他分别以第一发明人和主要发明人的身份获得32项专利授权。

  在2011年,宋宝安还获得了黔灵科技贡献奖,这是贵州最高科技奖项。他把获得的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贵州大学,并设立“卓越基金”,以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科研中出现的创新成果。

  给庄稼看病他亲临山间田野

  除了研究农药外,在宋宝安看来,当下中国农业领域面临的问题还表现在,新的病虫还在不断发生,当时无药可治。

  “我的工作就是亲临山间田野,给庄稼看病。”宋宝安说,他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当着一名“绿色医生”,因为他的科研都来自于田间,来自于国家的需求,来自于农民的需求。

  从2005年开始,水稻病病毒开始在南方水稻产区出现,尚未出现蔓延的趋势。2007年,宋宝安和他的团队就已经预见这种病毒的扩散,并且着手研究该病毒的防控研究。

  2008年,这种水稻病病毒被正式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以下简称“南矮病”)。在2010年,这种病毒开始大面积爆发,全国发生面积为1790万亩,与2009年相比上升近4倍,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其防空难度极大。

  为了攻克南矮病,宋宝安带着他的团队扎营在三年绝收重灾区之一的云南省施甸县的防控试验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期间,他们采取了异地育秧、大田移栽,关键时期喷施药剂等科学方法,最后,在花了5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遏制水稻病势的方法。

  即以毒氟磷为核心,构建了药剂种子处理、药剂健身栽培和大田虫病药剂协调使用的全程免疫防控的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南矮病得到有效控制。

  至此,当地农民从最初对宋宝安团队的质疑到心服口服地竖起了大拇指:“贵大的宋宝安教授不是来走走看看做样子的,他们是真正为我们解决问题而来的。”

  除了防控水稻病毒外,宋宝安还为贵州七百万亩的茶园画了个“生态圈”。

  随着贵州茶产业规模的扩大,茶叶生产上的病虫害防治越来越严峻,一方面,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种植结构、栽培方式的变化,茶树病虫危害日益加重。另一方面,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滞后,这些都已成为影响提高茶叶单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不当更是会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致命打击。

  因此,为了对茶树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有个“摸底”,宋宝安团队时常和贵州省农委、省茶产业办等单位工作人员亲临深山茶园进行调研、探看。

  随后,宋宝安带领着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科研团队从病虫害的鉴定、发生及为害规律入手,将三叶草、百脉根、除虫菊、苦楝树等绿肥引入茶园,在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控制杂草、替代草甘膦、控制害虫的同时,构建捕食螨、瓢虫、草蛉、蜘蛛和寄生蜂等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等茶园生态系统,实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目标。

  该技术已在石阡、湄潭、都匀、花溪久安等地得到示范应用。2015年,他们在都匀市摆忙乡坪阳村都匀毛尖基地、湄潭县抄乐镇群丰村等茶叶园区,开展捕食螨控制害虫技术研究,捕食螨害虫释放比为1∶4,投放后第8天茶棍蓟马防治防效达52.7%。可以说是,他们的成就为贵州七百万亩的茶园画了个“生态圈”。

  不光专研学术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

  农业大咖,科学狂人,这是外人对宋宝安的印象。

  事实上,宋宝安并不只是长期从事绿色新农药的创制,其实,他更注重农药学学科人才的培养。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大教授陈卓谈到恩师的点滴时,满是敬佩和感激。他说,宋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来确定培养方向,并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他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你告诉这个领域,国际上谁最牛,我们请他来指导”。“宋老师总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有铁血的汉子”。几年前,陈卓在宋老师闲聊的时候问他,“宋老师,我给您一个比喻,向前推进八百年,情怀您超过令狐冲,武艺您超过风清扬,您认不?”宋老师点头微笑。

  不过,在学生们的眼里,宋宝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师。

  其中,学生罗亮指就深有体会。他说,有一次他发一篇论文给宋老师,让其帮他修改,没想到,宋老师对学术要求非常严格,连里面一个本该用英文标点符号结果却写成中文标点符号的小细节都被宋老师发现,随即,宋老师立马打电话给他进行指导及讨论。

  另外,在实验室里,只要同学们乱扔废弃物及纸屑,以及实验结束后不清洗仪器,宋老师也会进行严厉批评。

  “宋老师在科研上绝对严厉,但在生活中却各种暖心。”学生石晶回忆说,平日里,她们经常会在实验室做实验到晚上10点以后,这时,宋老师只要看到实验室灯光亮着,他都会上来进行指导,就在大家准备离开时,宋老师便会像长辈那样叮嘱大家,“晚上不安全,不要走夜路,回宿舍时一定要结伴而行,千万别单独行动,特别是女孩子。”

  贵州本土培养第一个长江学者杨松教授是宋宝安第一个硕士生和博士生,他透露到,大约在十年前,有一次大家连续做实验,太累了,离开实验室时比较晚,也比较匆忙,器具都没有清洗,等到第二天回来时,发现实验用的器具干干净净的,后来他们才知道是宋老师洗的。“作为一名教授却帮学生洗实验用具,那一刻同学们都感动了。”

  在经济上,宋宝安也乐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记得在3年前,他的学生李培正在读硕士,有一次李培的母亲生重病住院急需手术,于是,他特意向宋宝安请假,当宋宝安得知他家经济条件困难后,便无偿资助其母亲1.5万元手术费,最后,在宋宝安的帮助下,李培的母亲得以获救。

  至那以后,在生活补助发放上,宋宝安也会偏心给李培多发放一些。

  除了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外,在情感上,宋宝安有时也会“八卦”。

  学生李洙睿说,宋老师有时看到她们女生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担心她们没时间谈恋爱,他也经常会“网开一面”,悄悄的劝大家赶紧把事情做好,提前离开实验室。

  正是因为宋宝安对学生持有的这份真情与关爱,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宋宝安教授先后创建了贵州大学农药学学科,实现了贵州省第一个博士点、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第一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第一个科技部创新团队、第一个国家高效低风险农药科技创新联盟。

  其团队优秀人才聚集,人才培养成就斐然,培养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6名,培养出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90名,博士后6名。仅为贵州省高校累计培养出70余名正副教授。

  2016年,他为了做大做强我国农药产业目标,联合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等9家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江集团等10家农药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国家高效低风险农药科技创新联盟,贵州大学任联盟的秘书长单位,成为了代表我国绿色农药创制水平的研究和转化基地、农药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推动我国农药创新。

  更多农药资讯,请关注农药信息网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4-202707-1.html

标签:农药 宝安 院士 工程院 中国

上一篇:湖北省: “比刀快?”等7批次农药不合格
下一篇:农业部称力争到2020年全国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