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植物生长调节剂监管存在盲区
2011-05-24   来源:中国农药网   

  一段时间以来,“染色馒头”、“皮革奶”等食品安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近日在江苏丹阳延陵镇大吕村发生的西瓜大面积爆裂现象又使舆论将矛头齐齐指向了膨大剂,一时间膨大剂似成了“爆炸瓜”事件的“元凶”。
  5月14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汪良驹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徐锦华通过走访延陵镇大吕村10个裂瓜农户,得出初步结论,多种因素综合共同造成了丹阳西瓜大面积开裂、畸形,这其中既有异因同果的情况,也有多因一果的情况,而并非膨大剂单方面因素所致。《科学世界》副主编史军也表示,西瓜开裂牵扯到西瓜的品种、天气情况、肥料情况等诸多因素。第一,早熟品种瓜皮较薄。第二,低光照和低温容易使瓜皮木栓化,降低瓜皮韧性。第三,肥料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实验及种植经验告诉我们,使用过多氮肥会使西瓜皮容易开裂。由此可见,目前丹阳“瓜裂裂”一边倒地将矛头指向膨大剂值得商榷。
  尽管专家认为“瓜裂裂”事件一边倒地指责膨大剂有失偏颇,但对于目前国内较为混乱的植物生长调剂市场应予以重视,并加强监管力度。
  据悉,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农药范畴,在生产层面上,大多数生产此类产品的国内企业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一些小企业甚至都未取得相应的农药登记就已规模生产并将产品往外销售。与此同时,在零售市场上,膨大剂、催红剂、甜味剂等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需求却日益旺盛。许多农户在种植西瓜、猕猴桃、草莓、葡萄的过程中均需要借助此类植物生长激素达到增产的目的。记者在一袋膨大剂的包装袋上就看到这样的宣传语:可膨大果实达20%~300%,早熟10天~15天,增糖0.5度~2度,增加果实硬度20%~30%,提高售价10%~20%。面对一袋售价仅2~3元的膨大剂,却能达到如此这般的效果,农户确实很难抵挡“诱惑”。
  而在监管层面上,农业部对植物生长调剂进行登记就意味着允许生产,但对于此类产品的使用限量国内却还没有具体的标准,尤其是使用限量上的评估,均参考国外的标准。此外,目前蔬果的检测标准中也不要求对膨大剂的残留进行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博士告诉记者,膨大剂上世纪80年代由日本首先开发,之后引入中国,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膨大剂在国内使用广泛,农业部允许其在西瓜、葡萄、猕猴桃上使用。如果是取得农药登记、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长期使用实践证明对人体无害,其毒性甚至低于氯化钠(食盐)。但正由于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企业存在小而散的特点,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有诸多操作不正规的行为发生,如在产品中添加除氯吡脲之外的其他成分等,那么其产生的后果就很难估计了。同时,不正规的小企业几乎不存在用药知识的指导,农资经销商的知识又相对匮乏,滥用药的情况自然也不可避免。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34-14881-1.html

标签:农药 存在 盲区 监管 调节剂 生长 植物

上一篇:全国首个楝树生物农药开始田间示范
下一篇:海南再行农药专营 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