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是农业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年化肥用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占世界总用量的30%以上,但利用率仅为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资源浪费的同时还造成环境污染。无论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还是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都急需加强土肥科技的创新支持。
近年来,北京土肥的社会作用、知名度、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日前,北京晨报记者专访了土肥技术专家、北京市土肥工作站站长赵永志,听他讲述了北京土肥如何创新发展,成为促进北京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典范。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成立于1979年,隶属于北京市农业局,是北京市土肥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的重要单位。目前,在编职工57人,其中推广研究员5名,高级农艺师12名。据赵永志介绍,土肥站主要承担着耕地质量管理、肥料认证登记与市场监管;土、肥、水技术研究推广;新型肥料研发、引进及使用技术试验研究与推广;土壤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检测;对农民开展综合素质培训、指导区县土肥体系建设和业务工作等职能。1997年,土肥站又建立了北京市新型肥料质量监督检验站,主要职能是开展土壤和肥料的检验和检测。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土肥检测体系、土肥监测体系、肥料质量追溯体系、土壤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和土肥示范推广体系。
耕地体检 肥料发证从源头把关食品安全
耕地的质量状况、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力即农作物增产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安全,为此,土肥站通过定位监测,对耕地质量进行长期监测,每年都出具监测报告,就像保健医生一样,对提高耕地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肥料发证”是通过对肥料的安全性状、营养性状、利用性状进行检测,对检测合格的发放登记证。“通俗来讲就是给肥料发身份证,它要走向市场就得先出示身份证。”赵永志说,监管除对肥料市场的抽查外,还针对重点项目用肥实行产品招标、服务承诺、质量抽检、不合格产品召回及不合格企业退出五种制度。
从细节上来说,要监测肥料产品中是否包括重金属、生物激素等有害物质,营养成分是否存在偷工减料。对于检测不合格者,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进行处罚,甚至列入黑名单,保证农民用上高效、安全的放心肥。同时也是对市场很好的规范,让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农产品安全,对生态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质检站除了承担内部项目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测任务外,还面向社会接受社会企业的委托。
测土配方施肥 发展低碳高效农业
“大力倡导和推动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土肥工作要走在前面。”赵永志2007年担任市土肥工作站站长,带领全站职工和郊区土肥工作者,积极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需要,进一步更新土肥科技推广服务观念,进一步强化土肥工作职能职责,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多样性、高端性和应急性的特点要求,不断拓展土肥工作任务与服务范围,加快土肥科技创新与服务步伐,使一大批利于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用型土肥科技成果和实用型技术相继问世。
其中,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最具有代表性。据赵永志介绍,测土配方施肥的核心就是调节和解决作物养分需求与土壤养分供应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破解了依靠大量增施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难题。2006-2014年,累计推广3540.97万亩次,增产农作物121.14亿公斤,增收节支31.36亿元,应用技术生产出“配方草莓”、“配方樱桃”、“配方金桃”、“配方苹果”、“配方大桃”等优质高端农产品,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丰富了市民的餐桌。可以说,测土配方施肥从观念和实践上改变了农民施肥习惯,节肥30%以上,为郊区发展低碳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肥工作创新 促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传统农业时代,农民种出什么我们就吃什么,那时没有市场指导因素,也缺乏高科技技术。到了现代农业时代,农民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开始简单考虑市场的需求与供应,这时他们不仅只种粮食,还要拓展蔬菜、水果等特色品种。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时代,不但要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进行多样性生产,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农业和二三产业的结合与融合,强调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北京要打造宜居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尤其是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必不可少。
“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养眼、养胃、养肺,还要兼具社会教育功能,例如开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赵永志说。因此,他明确提出土肥工作必须紧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应具有的基础性、融合性、创意性、服务性、多功能性和高端性的品质与秉性,按照“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质产品、优势产业”的目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促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和创意农业发展,走“低碳、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现代农业之路,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最终实现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确保北京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土肥站积极实践和推广种养结合模式、循环利用模式、高效发展模式、生态种植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草莓立体栽培为例,通过对水肥一体、养分和温度控制等成果的转化,整合组装出7种草莓立体栽培模式及栽培技术,温室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以上,为休闲观光农业增加了新的内容。
发展“智慧土肥” 让北京农民成为知识型农民
北京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也要理性发展,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智慧土肥”发展道路。发展“智慧土肥”一定要用现代的思想、理论、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不仅要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还要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生态意识。
为了全覆盖掌握京郊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北京市土肥站共采集土壤样品5万个,化验37.8万项次,获得600多万个数据,同时与北京第二次土壤普查和30多年京郊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建成迄今为止的京郊最大的土壤数据库,将全市的土壤资源、耕地质量、土壤养分状况,以及耕地土壤的生产力、承载能力及肥料施用效益尽收其中。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制定出粮食、蔬菜、果树等北京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以及不同地区主要农作物基、追肥专用配方。
“土肥不仅仅是基础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现代土肥要发挥作用,一定要和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和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赵永志表示,目前,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已初步建立起“北京数字化土肥”系统,为推动北京理性农业、精准农业、数字农业、信息农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北京市土肥站利用远程监控技术,在京郊布置了200个点,通过互联网传播土地数据,让农民可以查询全市最小50亩地块的土壤资源、耕地质量、土壤养分状况。“电子化农技推广模式”的建立,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自己地块的状况,利用公式就能计算出专家对于施肥配方的建议。 (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