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粘虫危机突显农业防灾危局
2012-08-30   来源:中国新型肥料网   


  进入2012年7月,一场10年未见的巨大虫害席卷整个东北,数千亩玉米被玉米粘虫袭击,几近绝收。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京、华北等地也相继暴发粘虫灾害,安徽、山东也成为灾区。是什么原因导致此次虫灾如此严重?这次玉米粘虫造成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农业领域未来防灾减灾将如何进行?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受灾农户、政府管理人员、农业专家。

  从7月初开始,吉林、辽宁等地的玉米种植户突然发现自己的玉米地里几乎在一夜之间飞来了不计其数的粘虫。伴随着降雨天气的到来,这些犹如蝗虫一般的小虫子迅速繁殖,大规模啃食玉米叶子和苞谷,让众多农户陷入绝收的困境。此后,这次规模空前的虫害持续南移,袭击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多省市。多省市农委、植保站等纷纷采取各种手段,全力治理虫害。至8月底,东北、华北等地的虫害基本消除,但这次虫害所造成的危害和带给人们的巨大冲击,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消除。事实上,尽管今年天气异常是导致虫害规模空前的主要因素,玉米虫害前期预防不到位、农业领域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缺陷……这些都是值得农户和有关部门重视的地方。

  突如其来的虫害

  资料显示,粘虫又叫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又叫粟夜盗虫、行军虫等。幼虫以叶子为食,麦子、稻、粟、玉米、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0多种植物都可以成为粘虫的美食。粘虫幼虫的典型特征是头部有八字形黑纹,体背有5条不同颜色的纵线。

  正是这种平时不太起眼的小虫子,给吉林、辽宁等地的玉米种植户造成了巨大损失。

  王庆(化名)是吉林省梨树县林海镇的一名玉米种植户。事实上,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吉林和辽宁都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地,每年种植的玉米可达两三千万亩。而梨树县也有很多人向村委会或者农户承包大片土地,用于成规模种植玉米,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王庆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他早几年承包村里的玉米地规模并不大,只有三四十亩,但这两年因为和河南省一家大型养猪场达成了合作协议,他种植的玉米可以直接送到养猪场做饲料,“销路有了保证,从去年起我就开始甩开膀子干了”。今年,王庆承包的玉米地达到110亩。眼看下了几场雨,地里的玉米越长越高,苞谷越来越大,如今却遭遇了粘虫的袭击,让他损失惨重。

  “7月10日左右,地里最先出现了粘虫。”王庆说,但因为当时数量很少,他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将这些虫子拍下来踩死,没想到几天后,地里的虫子越来越多。“几乎每株玉米的叶子上都爬满了小虫子,大约四五厘米长,悉悉索索地吃得很快,两三天的工夫,一大片玉米地就全秃了。”王庆说,因为前几年并没有发现这种粘虫,对这种虫子的危害性估计不足,一开始他没有选择喷洒杀虫剂,结果错过了时机。“大约90亩的玉米被吃光了,算上人工、种子、化肥等,今年估计得赔个十几万,这两年赚的全搭进去。”王庆对此颇为无奈。他说,要是早点得到这方面的预防知识就好了。

  此外,除了玉米,吉林省部分超级水稻也成了粘虫的美食。中华粮网的记者这样描述了8月15日前后发生在德惠市岔路口镇南长沟村的虫害情况:“部分正在灌浆的水稻被密密麻麻的粘虫啃噬得稀疏枯黄,有刚刚被喷洒过农药的稻田中掉落了一层灰黑色粘虫的尸体,田埂上、草丛中到处都是。靠近路边的一块田地内大量的粘虫正通过水泥路爬向对面的稻田。”

  和吉林相比,辽宁当地的虫害规模要小一些。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研究员郭安红带领调研组,联合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铁岭市气象局、阜新市气象局相关专家进行实地虫情调研,并会同当地农业专家分析虫情对农业的影响。8月上旬,《中国科学报》记者从参与此次调研活动的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张玉书处得知,辽宁的虫害主要集中在沈阳、阜新、锦州等地。张玉书表示,他们调查的田块均为点片发生,未殃及整个田块,也没有大规模连片发生的现象。发育期偏晚、长势偏差、杂草偏多的玉米田块粘虫虫量多、为害重,矮小个体、较粗壮高大个体受害重。

  从东北到华北

  实际上,由于粘虫的迁徙性很强,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地也随即暴发了大规模的虫灾。《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中国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数据看到,8月上旬,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玉米“三代粘虫”幼虫相继暴发,对玉米、谷子、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从8月上旬开始,大兴、平谷、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密云、怀柔等北京区县玉米田遭粘虫入侵,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所罕见。据北京市植保站8月中旬的初步统计,全市发生粘虫的玉米面积60多万亩,其中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为27.5万亩,占发生面积的45.8%。而根据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程登发分析,此次侵袭京城的粘虫,八成以上都是从黄淮海地区及东三省迁飞至此。

  8月18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路过平谷区南定福村看到,在农户们成片的玉米地里有一些玉米靠近根部的叶子只剩下薄薄的叶脉,而绿色的叶片则消失不见。甚至还有几株玉米从顶部到根部的叶子都被吃光,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此外,在一些玉米的叶子上,还粘着已经变干了的粘虫的尸体。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就是遭遇粘虫侵袭的玉米,所幸他们发现得早,及时喷洒农药,才没有让虫害扩大。“有些粘虫把卵产在土里,幼虫出生后从下往上吃叶子。”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8月上旬,发现粘虫灾有严重趋势后,北京市紧急协调280余万元粘虫防控专项资金,急购防控药械发放到乡镇和村,积极组织开展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严格控制重发田幼虫转移危害。目前,全市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已经全面防治一遍。

  8月中旬,山东地区也传来粘虫危害秋粮生长的消息。8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厅长战树毅在做客某新闻节目时表示,全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发生粘虫灾害,虫灾面积510万亩,程度略重于常年。由于全省8月份降水较常年偏多,对粘虫的迁入和发生为害有利,仍需保持警惕。

  8月下旬,《中国科学报》记者和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取得联系,对方表示,安徽省在8月份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玉米粘虫灾害。省有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了多名农业专家进行协商,及时安排人员进行防治,并发布了玉米粘虫防治技术要点。

  但《中国科学报》记者于8月27日采访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杨青华时,对方表示,河南目前还没有发生成规模的玉米粘虫灾害。

  多方防控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消息,从7月初到8月下旬,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天津等地玉米粘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虫害面前,各省市的农委、植保站等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治,收到了一定效果。

  从8月25日~ 27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辽宁、安徽、北京等地有关部门获得的消息来看,虫害已经得到控制。

  8月15日,吉林省召开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吉林省农委主任称,将拿出9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及时开展防控工作。为了控制虫害,吉林全省有6800多名农业农村干部和农技推广人员奋战在防治工作第一线,全省每天出动防虫人员20多万人,动用各种植保机械近15万台(套)。

  《中国科学报》记者从吉林省农委得到的消息称,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为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和二代粘虫,省政府拿出900万元专项资金,各级政府也分别拨付资金,总投入达2000万元,用于购买防控玉米大斑病、二代粘虫所需药剂和药械,为农民提供科学防治方法,指导农民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喷施高效低毒的农药。全省防治工作已于8月中旬结束,目前正在进行的二代粘虫防控战役,总体来看各地防控措施及时得力,有效控制了各种病虫危害。

  而8月27日,张玉书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辽宁的虫灾情况在8月上旬和中旬确实较为严重,但现在已经得到了有力控制。

  周世其也于8月27日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经过多部门协作,目前安徽省的虫灾也已经缓解,情况并不严重。

  北京市农业局植物保护站农业科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北京市的粘虫防控工作在8月23日、24日前后就已基本结束。经过他们第一轮的全面防控,北京大部分地区的粘虫已经被消除,少部分比较严重的地区也已经进行第二轮打药。加上8月底已经过了粘虫的暴食期,粘虫的幼虫也已经入地化蛹,目前全市的虫灾防治工作已基本结束。

  农业科的工作人员还介绍,至于农药残留,过了30天的安全间隔期就没了。现在离玉米收获还有一段时间,市民不用担心会影响食用。

  当然,包括北京市植保站农业科工作人员、多名农业专家向《中国科学报》记者确认,多省市能够在8月底基本消除粘虫灾害,除了管控得力,和随着时间的推移,粘虫自行进入下一个虫态也有关系。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介绍,粘虫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只有幼虫取食作物叶片阶段有较大危害。截至目前,吉林省境内多数幼虫已经化蛹,玉米遭受的危机基本解除。

  北京市植保站农业科的工作人员也介绍,进入9月后,北方残存的玉米粘虫的蛹羽化为成虫后将会回迁至南方。

  虫害规模空前的反思

  从地域来看,这场规模空前的粘虫灾害席卷了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小半个中国,从危害性来说,尽管目前各地有关虫灾导致的玉米减产的损失情况尚未统计上报,但根据地方政府提供的消息,北方今年的玉米要比往年减产三分之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虫灾迅速蔓延?

  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副会长王大生、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朱朝东、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孙忠富研究员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今年北方的天气异常是导致粘虫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原因。7月份以来,北方大部降水偏多,温度偏低,其中7月中、下旬华北、东北等地降水偏多1~2倍,气温偏低1℃~2℃,这种天气条件对于粘虫这种喜湿病虫的发生极为有利。

  张玉书在介绍辽宁的粘虫灾害时表示,自7月21日以来,辽宁降水频繁,农田维持高湿、适温、多雨、潮湿的气象条件十分利于粘虫集中迁入和发生为害;同时,由于今年降水充足,玉米等作物长势较好,三代粘虫发生期与作物旺盛生长期吻合,丰富的食物为粘虫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粘虫于强降雨后产卵,高湿促进了其顺利孵化,导致三代粘虫在辽宁省多地为害。

  但也有包括孙忠富研究员在内的多名农业专家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除了天气因素,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种植方式、种植品种的单一化、农业部门测报工作不及时,也是造成此次虫害规模空前的重要因素。

  孙忠富表示,虫害的广泛流行,既有天气的配合,也有东北、华北等地大规模种植玉米,给粘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有关系。玉米等农作物在这一时期生长旺盛,就给粘虫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导致它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多代发育。

  而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也给虫害的暴发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传统的农业耕作中,农民一般都在冬季进行人工深翻,将田地进行深挖,让藏在地表下的害虫暴露出来,依靠冬季的低温将其冻死。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很多农民已经不再采取这种传统的耕作方式,田地不再深挖,导致地下的虫卵没有被冻死,粘虫得以在温度适宜时发育。

  此外,孙忠富还介绍,出于大规模农业发展的需要,加上农业部门的大力推广,许多农户选择的品种过于单一,导致玉米主要种植区的品质趋向一致,品种抗性差促使病虫害加重发生。而且农户栽种同一个玉米种类,都在六七月份处于同一个发育时间,“比方说这一片的玉米长出苞谷的时间都一致”,就容易导致虫害在很短时间内扩散。

  中粮期货有限公司分析师张宏也认为,今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主产区玉米连年种植面积大、重茬和秸秆还田,造成田间菌源大量积累;各地普遍推广密植栽培,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病虫害为害扩展;大部地区玉米前期使用长效肥,致使生长中后期脱肥现象严重,植株抗逆性严重降低;各地大力种植高产优质品种,部分地区种植品种较杂,大部分品种抗性较差,加重了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虽然有自然因素,但早期人为的疏忽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孙忠富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不注意前期预防、有关部门未能及时测报病虫害可能也会导致虫害扩大。孙忠富认为,因为多年来没有暴发大规模的粘虫灾害,东北当地的农业部门可能在虫害最初发生时不够重视、农作物的测报工作不够完善,在监控的技术上还有所缺乏。

  事实上,《中国科学报》记者查询政府网站发现,6月19日开始,辽宁气象局联合省农委的植保总站密切关注虫情和气象条件,在电视台《气象资讯》栏目联合发布了多期粘虫发生发展趋势预报,8月10日发布粘虫警报。从以上信息来看,辽宁当地发布粘虫警报的时间明显过于滞后,这对农户的提前预警显然会造成负面影响。

  “相关人员在虫害暴发之前应该到现场调查蹲点,如果没有管理工作的疏忽,相信有关人员应该早就发现了粘虫并上报。”孙忠富表示,基层人员对于虫害的防灾减灾意识需要提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21-137746-1.html

标签:化肥 行业资讯 危局 农业 突显 危机

上一篇:河北港口集团秦港股份杂货港务分公司顺利完成超大型化肥船作业
下一篇:需求支撑仍乏力,硫酸铵市场暖意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