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环保部来了“陈校长”
2015-02-01   来源:新农资360网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是陈吉宁

■ “帅气”优等生

■ “会带来新气象”的年轻人

■ 未来严峻挑战


“务实、扎实。”这是中国首任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对这位新晋党组书记的评价,“不讲大话、空话,有科学家的基本态度。”


“专业性”、“系统性”正是诸多学者给出的陈吉宁关键词。“环境问题是系统问题,环保部长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做救火队长了。”


“以后清华做活动,不要把学生干部老师同学分开坐,不要预留座位。”而在早前的一次答辩中,陈吉宁就曾婉拒入座预留席,站在角落一个多小时。


在风传了一周之后,环保部即将迎来一张全新的面孔。


2015年1月28日下午3时,环保部召开重要会议,中组部宣布最新的人事调整:现年5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接替已到退休年龄的周生贤,出任环保部党组书记。同时,从会上传出消息,陈吉宁亦可能是下一任环保部部长。这一任命还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新部长已呼之欲出。与前任不同,这位以环境研究经验著名的大学校长,此前一直在清华大学工作,从未有过在政府部门任职经历。


由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学者,担当环保部掌门人,这在中国环保部还是头一遭。但多位环保学者表示并不意外。“你问所有认识他的学者,都是一样的反应。”曾与陈吉宁合作过项目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评价说。


除了为人做事的风格,他的专业背景,或许是此次他为诸多环保学界人士看好的原因之一。陈吉宁长期致力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的研究,“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从系统、全面角度做规划的时候。”王洪臣说。


“务实、扎实。”这是中国首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对这位新晋党组书记的评价,“我从他当系主任开始就接触了,觉得他不讲大话、空话,有科学家的基本态度。”


曲格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一直很欣赏他。”


为什么是陈吉宁


作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吉宁还曾参与过国家诸多应急环保事件的处理,业界对他并不陌生。


轰动一时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圆明园环保风暴、汶川地震救灾……都曾出现过陈吉宁的身影。2006年1月,全国轰动的松花江水污染危机时,作为国家环保总局的专家,陈出现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2008年汶川地震时,时任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带队组成的清华大学抗震救灾专家组,作为第一个高校专家组飞抵灾区。


在学界和业界看来,陈吉宁无疑是一位环境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主要的方向都是环境系统分析、不确定性优化。”阳平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阳目前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从事相关领域研究。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他的专业背景也正符合中央对环保部职能转变的规划。


2013年4月,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就曾向媒体介绍,政府部门正在进一步转变职能。对环保部来说,一些具体项目的环评审批权要下放,环保部今后主要职能就是从区域和产业布局的层面划定环保门槛——如此职能调整,陈吉宁无疑是适合的掌门人人选。


而当时吴晓青提及的“西部5省区重点行业发展战略环评报告”,正是由陈吉宁领衔完成。该报告明晰的正是该地区未来产业环境政策。


战略规划正是陈吉宁的专业优势。作为水领域的专家,他还曾先后主持过国家环保总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并曾主持过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环境问题是系统问题,以前很多时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从系统角度统筹考虑,许多环境问题就能得到预防,这比‘先污染后治理’更有效率,也更经济。”阳平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环保部长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做救火队长了。”


“专业性”“系统性”正是诸多受访学者给出的陈吉宁关键词。


“给我的感觉,通盘筹划能力很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回忆说,两人曾相会于环保界影响重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水专项”,从计划的编制到验收,“(陈吉宁)经常站在全国性、全局性的高度来看问题”。


在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看来,陈吉宁对产业发展亦有“统筹”观点。“过去科研系统一直是自己做研究,产业界进不去。陈老师认为这样不行,要打破壁垒。”文介绍,在做“水专项”时,陈吉宁一方面给环保部、科技部做工作,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科研立项。


实际上,1989年陈吉宁在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已是专注于系统研究。当时的校友、上海绿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王勇回忆道:“回国后,(陈吉宁)参与了很多区域、战略的环境评价,对于中国宏观环境比较了解,不像一般学者钻研于很细的技术。”


陈吉宁涉猎很广,其合作发表的论文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涉及环境学科三大领域的诸多方面。例如环境科学中的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环境工程中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规划,还有属于环境管理的环评中的公众参与。甚至还有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气候变化。


“他会从根本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有些高层缺乏深入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陈老师会知道现在问题是什么。”王洪臣说。


而这,无疑是外界对环保部新部长的期待,也是外界对中国环保难题进一步解扣的期待。


陈吉宁是母校盖州市第一高中第一位考上清华的学子。在尚岩的高中毕业纪念册上,优秀校友陈吉宁戴着墨镜,白色衬衫,黑色领带,双手插兜,站在一个欧式的建筑前。 (尚岩提供/图)


“帅气”优等生


“我们学校肯定要搭彩虹门了。”尚岩(化名)是盖州第一高中的毕业生。2012年陈吉宁当上清华大学校长时,学校就搭建了彩虹门。


履历显示,在考上清华大学之前,陈吉宁先后就读于盖县红卫小学(今盖州市实验小学)和盖县完全中学(今辽宁省的盖州市第一高中),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


对于这个盖州市第一高中的大师兄,陈吉宁给尚岩的印象是“帅气”。2009年,在尚岩的高中毕业纪念册上,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高中印上了优秀校友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陈吉宁在第二页,戴着墨镜,白色衬衫,黑色领带,双手插兜,站在一座欧式的建筑前。


“优等生”,无疑是陈吉宁求学阶段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品质好、记忆力好、不善言谈。”盖州第一高中退休英语教师陈永选曾担任过陈吉宁初中时的班主任,在陈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他曾对营口本地媒体回忆道。


陈永选向媒体展示了当年的记分册,上面显示初中时陈吉宁每次考试成绩,在全学年都是数一数二的优等生。1981年,他以531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母校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


“上大学还是表现很突出的人,学习成绩非常好,好几门成绩都95分以上。”陈吉宁的一位大学同学是王洪臣的研究生同学,他向王回忆道。1986年,中国环境工程学科创始人陶葆楷,在清华设立以自己命名的清华第一个奖学金,陈吉宁正是第一届唯一的奖学金获得者。


除了学习成绩好,陈在校期间还担任过系团委书记,组织能力颇强。“上大学时,就有老师预测,陈以后会是环保局长。”上述大学同学说。


正是凭着过硬的学习成绩和干部素质,1988年,硕士毕业的陈吉宁作为培养对象,被选送公派到英国留学。


“公派出国,当年是非常难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在陈吉宁学生时代就在系里任教,他如此回忆说。


1989年7月,短暂在英国布鲁耐尔大学生物化学系就读9个月后,陈吉宁转学到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他度过了在英国的十年。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进入该校的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助理研究员,直至1998年回国。


在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官网报道中,陈吉宁曾如此深情回忆,“我非常怀念帝国理工和伦敦:天气、玛莎百货、英国广播公司、海德公园,当然还有最值得怀念的学生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在陈吉宁留学英国期间就与其结识:“印象中,他待人接物,都很是谦和,彬彬有礼。”


稳重、低调、没有架子,正是这位清华学者给接触过的人留下的印象。


在“清华大学微博协会”上,曾留有不少有关这位校长的轶事。陈校长七夕节逛街购物的照片被拍下后,一度成为热帖。


在微博上,一位清华学生回忆,在一次参加活动时,陈吉宁曾当场提出,“以后清华做活动,不要把学生干部老师同学分开坐,不要预留座位”。而在早前,他也身体力行,在一次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中,陈吉宁就曾婉拒入座预留席,站在角落一个多小时。


“会带来新气象”的年轻人


在陈吉宁的同事眼中,“敢于挑战、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是他获得尊敬的原因之一。


陈吉宁敢于担当的一面,在归国伊始就有所显露。1998年回国后,陈先是成为副教授,一年后,旋即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他担任系主任,当时颇有争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回忆,大家都觉得陈吉宁太年轻了,但很快,陈吉宁就以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这个有着十年海外经历的“海归”主任,一系列措施引起了环境系内外师生的瞩目。“他引进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人,吸引人才的手段也比较有魄力,把清华环境系带上了一个新台阶。”王占生说。


不拘一格,还体现在现在环境学院教学楼的建设过程中。多位老师回忆,当时系里教学楼空间狭小,但盖新楼需要学校批钱,等待时间很长。


为了尽快改善办学条件,陈吉宁另辟蹊径,找到了中国和意大利合作的智能楼项目,由意大利出钱,清华出地,将环境学院大楼设计成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光的绿色节能生态示范楼。这幢教学楼,而今成了清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清华环境学院原院长余刚教授当年是陈吉宁的搭档,陈吉宁作为系主任时,他是副主任。但包括余刚在内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多位教授均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


“很抱歉。我现在不方便谈论。请你理解。”余刚说。但两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对这位昔日的搭档给出过自己的评价:“工作思路清晰、着力重大目标、善于团结集体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多位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或许正因此,2002年至2009年期间的清华大学原书记、现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当年一直对陈吉宁赞赏有加,多次称赞陈吉宁是个有能力的年轻人。


2006年,42岁的陈吉宁就被提拔为清华大学副校长。6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的第18任校长。


曲格平同样不吝赞誉,他回忆说,多年前就常常感慨,“新的一代,会带来一些新气象。”


有全局观、交流能力强,人缘好,同时还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新观点——这也同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对陈吉宁的看法。


更难得的是,钱易此前曾向媒体回忆,作为不是院士的校长,当年清华大学曾有一些老师找到钱易,希望作为同一领域的工程院院士钱易能推荐陈吉宁申报院士。钱易为此跟陈吉宁交流了意见,当时陈吉宁和她说了一句话:“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做校长),就不能再多考虑其他。”


在清华大学校长任上,陈成功推动了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赢得了外界的肯定。


在本世纪初,时任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代所长的许振成即与陈吉宁在滇池污染控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有过不少接触。在许看来,清华校长或许与陈吉宁的新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管环境当然是个顶端的众口难调的组织协调活。”


“我国的环境管理已用极了靠劝即宣传、教育,靠唬即考核官帽、处罚企业之招,也许下步该靠悟了,应该制定规则引导各行各业自觉行动。看过陈校长主持制定的清华教学改革方案,其要点似乎就是不靠劝、唬而倡导悟。清华园虽小,可管的是涉及各行各业的学科及全国精英类的师生,可见陈校长也是能组织善协调者。”许振成说。


未来严峻挑战


在同行们看来,未来环保部部长面临的挑战颇为严峻。“一方面,中国环境积累的问题,已经接近顶点和极限,另一方面,在目前经济放缓、下行的形势下,再提环保,压力、阻力会更大。”马中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环保部应该把重点污染源抓起来,让污染不再反弹,这就是很大的功绩。但这等于守成,不是开拓。”戴星翼说。


“开拓很难。”戴说,很多环保问题的解答,是在环保之外。而且,在现有的环保体制下,环保部的职能覆盖范围,看起来很宽,实际却很窄。


作为环境学界专家,陈吉宁无疑明白问题所在。此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曾提出过不少主张。如果一以贯之的话,他无疑将会继续重拳治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过,陈吉宁或许对自己面临的困难早有心理准备。


在2011年的一次论坛上,陈吉宁曾表示,他曾用“单位土地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表征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对国内外的分析比对发现,如果没有“十倍”的技术进步的话,那今天所有复制欧洲和美国的治理模式都将很难成功,今后必然会遇到问题。


他更预测说,2030年前后依然是中国环境压力阶段。“2030年之前我们想把环境压力减下去很难,这是发展阶段决定的,这是发展过程、人口决定的,这种高的环境压力会持续到2030年甚至2040年……”


不过在王洪臣看来,履新的陈吉宁挑战和机遇并存。“新一届政府对于环境的决心很大。”现在经济形势进入到新常态,或许从另一面,为他治理环境提供了新机遇。


来源:南方周末


周周向上和土星人智库已同步更新全球12个环境产业发达国家/地区的治理经验我国28个省(东北涵盖三省)的土壤污染情况,请使用主菜单或【】内的关键词查询,或直接使用土星人智库(http://tuxing.ren)无限制搜索。

【英国】【捷克】【意大利】【荷兰】【德国】

【法国】【日本】【美国】【芬兰】【加拿大】

【丹麦】【台湾】【北京】【上海】【浙江】

【青海】【重庆】【江苏】【江西】【湖北】

【山东】【河北】【河南】【福建】【安徽】

【广东】【内蒙】【广西】【甘肃】【东北】

【云南】【海南】【山西】【湖南】【陕西】

【天津】【四川】【新疆】【公报】【答疑】


接收土壤污染治理情报欢迎关注。

a. 点击标题下方“周周向上→”关注;

b. 搜索公众账号“周周向上”关注;

c. 扫描页面下方的二维码关注;

d. 联系编者18049700567(微信)。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203-162210-1.html

标签:土壤改良 校长 环保部

上一篇:美国治理土地污染启示了什么?
下一篇:观察34丨美《自然》杂志:中国新环保法光“最严”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