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观点丨农业的未来走向哪里?这两篇文章,你的观点是......
2016-03-21   来源:新农资360网   

导    读


3月20日,《解放日报》一篇题为《院士谈未来农业:无人耕种,24小时不间断》的文章报道,“刘经南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院士等来自农业科学、导航技术两大领域的专家学者跨界对话,在第14次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上展开“北斗+农业=精准农业”的议题。作为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自主创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不断投入实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望发生本质变化。比如,今后可能真的“没人种地”了。”


3月21日,《中国科学报》一篇题为《生态农业:从消费端入手》的文章报道,有专家认为“在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无情抛弃,转而学习西方,严重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包括转基因,造成地力严重下降,突出表现在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下降、重金属污染等,也污染了食物链,城乡居民为此付出沉重健康代价,国家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


以下为两篇文章全文:


文一:


院士谈未来农业:无人耕种,24小时不间断

 

文/徐瑞哲 (解放日报记者)

来源:解放日报(2016年3月20日)


美国大田管理的最小面积单位是1平方英尺,也就是0.093平方米;而中国大田管理的最小面积单位还是1亩,也就是666.67平方米——两者相差7000多倍。


院士所举的一组中美对比数字,令人多少有点震惊。武汉大学原校长、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经南昨天在沪表示,发展现代化的精准农业,不能粗放经营,还得精耕细作。


刘经南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院士等来自农业科学、导航技术两大领域的专家学者跨界对话,在第14次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上展开“北斗+农业=精准农业”的议题。作为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中国自主创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不断投入实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望发生本质变化。比如,今后可能真的“没人种地”了。


美国主导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早已应用于精准农业。在农业高度自动化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机械接收卫星定位信号,在大田里循着既定路线自助耕作,甚至发展为智能化农机。刘经南认为,精准农业或者精密农业,对卫星定位精度的要求达到厘米级或分米级的水平。


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2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形成一个巨大星座。天上北斗加之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可以满足农庄厘米级、全国分米级、全球米级的高精度实时定位导航需求。借此引导,就可以实现大豆等作物“厘米精度”的播种、分米级精度的大田精细管理、米级精度的拖拉机数千公里跨区作业调度管理,达到精准农业、精密农业需求。


备受关注的无人驾驶车真正上路、形成无人车交通系统,可能还需假以时日;那么,大田里的无人农业机械车辆种地,则可能更早实现。刘经南认为,我国农业用车物联网,也就是农机车联网,正在走向人、车、路与环境的协同感知阶段。


“无人自主农机车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汪懋华院士也认为,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可支持夜间作业,大大减轻农事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今后,晚上可以种地,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也将随之大大提高。


上海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施忠表示,智能化农业机械,将成为“十三五”期间上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光明米业崇明生产基地已将沪上华测公司开发的自动导航系统用于小麦播种机;上海司南卫星导航公司生产的北斗导航支持系统,也在嘉定外闵基地试验。


今后,上海将重点发展智能化农机在耕地整地、机械播种、开沟作埂等环节的应用,为进一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控制打好基础。


汪懋华表示,自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国内导航企业对农业机械进行了大量“北斗化”改造,北斗应用的精度优势将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非常巨大。


特别是国家从去年起开展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2020年要建设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使农村成为北斗导航技术和测绘技术应用的重点区域。


文二:


生态农业:从消费端入手

 

文/王卉(中国科学报记者)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6年3月21日)


这些年来,对于食品安全,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总是在不断抱怨,强调生产者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专家的责任。


“我们在强调他人责任时,自己作了哪些努力?我们主动了解过食物生产过程吗?尽可能地避免垃圾食品了吗?积极寻找过安全健康的食品吗?按照合理的价格向生产者买单了吗?”在日前举办的生态农业调研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问题课题组”研究员邢东田如是问。


我国生态产品“叫好不叫座”,销售不畅,生态农业难以进入良性循环,而如果有更多消费者负起责任来,多购买生态产品,就可能改变这种状况。


农业污染威胁健康


根据2010年2月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以及其他相关调查,我国农业污染已经超过工业污染与生活垃圾,成为第一大污染源。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透露,有些区域的情况更糟糕。以前70%是来自工业污染,现在70%是来自农业污染。


另一些数据同样触目惊心:化学合成的新农药越来越多,光中国农业部每年登记的新农药就达到千种以上,面对的却只有20多种害虫。


我国每年农药用量337万吨,分摊到13亿人身上,就是每个人2.59公斤。除了非常小的一部分发挥了杀虫的作用外,90%进入了生态环境,危害着我们的健康。


高强度使用杀虫剂,虽暂时控制了虫害,却也误伤了许多害虫的天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使过去未构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大量发生。


蒋高明表示,任何农药只能暂时抑制其繁殖,而抗药性是害虫“笑”到最后的法宝。对抗性思维指导下的灭虫战争,只会让害虫越发强大。


“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各种怪病层出不穷,许多成年人的病提前出现在儿童中,如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让人触目惊心,我们渴望健康饮食。”衡荣生态农场创办人贺建增表示,吃有机食品,过有机生活,是获得健康的根本保证。


一定不能走美国等西方农业模式


贺建增指出,事实证明,农业的“美国模式”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它只适合人少地多的国家。以中国的资源,如果农业继续走“美国的现代农业模式”,前景堪忧。


邢东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美国模式”在美国也难以为继。100多年前,美国农业专家在东亚农业考察报告《四千年农夫》中就指出,欧美的化肥农业不可持续。蒋高明表示,美国等西方农业使用农药化肥的道路,注定是越来越昂贵的农业,付出的成本不仅是现金,更是生态和健康。


在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被无情抛弃,转而学习西方,严重依赖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包括转基因,造成地力严重下降,突出表现在土壤板结、酸化、有机质下降、重金属污染等,也污染了食物链,城乡居民为此付出沉重健康代价,国家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


人是第一宝贵的资源,而农业更离不开人的辛勤劳动。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恰好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那里远离工业污染,适合发展优质农产品。蒋高明认为,如果农产品优质优价,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附加值就会大幅度提升。不与发达国家农场主拼土地数量,就能够变劣势为优势。


优质食品生产对生态环境有严格要求,水、土、空气都不能污染,从源头杜绝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人工合成激素,通过市场作用倒逼化工厂少生产有害化学物质,帮助国家保护生态环境。


对自己和家人健康负责


“我们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担当起来,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对社会的健康负责。结合生态扶贫,多购买生态产品,让生态农业从小众消费走向全社会。”邢东田呼吁。


并且,尽可能地少消费甚至不消费垃圾食品。而消费一次生态产品,就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一次,更是对生态农业的一次支持。


蒋高明表示,倒退40年,中国人吃的都是生态健康食品,就是今天发达国家所推崇的有机食品,但如今却不到1%,如果现在全国有一半人吃安全生产的有机产品,对于生态环境就是极大的改变。


“我们要绕开以GDP为衡量的恶性市场,建立人与人相互信任的、以生态安全为本的良性循环市场。”邢东田说。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建立起这样的市场,比如邢东田自己购买食物,大都是从自己考察了解到的安全渠道,“虽然价格高一些,但可以少去医院”。


邢东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对于生态农业,从消费端入手,具有“投入少,见效快,覆盖广,易推行,可持续”等特点,是目前条件下,操作性较强且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前有机认证和绿色认证为公司行为,有些甚至是私营企业,他们为了生存就降低标准,其权威性大打折扣,消费者不相信,购买潜力被压制,优质农产品的销路亟待从认证瓶颈上打开。蒋高明建议,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将有机和绿色认证机构收归国有。


“完全放任市场,客观鼓励了农业环境污染。”蒋高明说,应发挥国家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增加对高端优质农产品的产业补贴。


相关阅读:

农业部长韩长赋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部长解读“十三五”农业大布局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农业部部长解读《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从"吃干榨尽"到"藏粮于地"


农业部长人民日报发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六大重点任务


有机农业,未来怎么走?


美国土壤学家对东方农业的反思与探索


中国农业研究,为全世界农业发展提供探索


近期推荐:

大米和镉大米一字差在哪?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安全利用


研究丨土壤生物与土壤污染研究前沿与展望


观点丨全面构建农业环境治理体系刻不容缓


农产品安全与人体健康


环保部第三次征求土壤三项标准意见 看看这些学者提过哪些意见


“土壤观察”微信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202-186546-1.html

标签:土壤观察 观点 篇文章 哪里 走向 农业 未来

上一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影响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下一篇:除了3000万“剩男”,农村环境的治理危机更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