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的另一主体是回乡能人。回乡能人大多务过工、经过商,甚至办过厂,他们在政策影响和效益驱动下返乡,搞规模化种养或者农产品加工。由于懂市场、会经营、有胆量,回乡能人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江西省安义县西路村种植大户凌继河,2009年回村看到很多土地租不出去,决定不再外出,专心做农民。现在他的种植合作社总共流转耕地1.8万亩。山东肥城市高新区东华农场董事长刘东华也一样,2007年放弃做生意回家种地,如今他的农场规模达到1500多亩,忙得不亦乐乎。
与能人们大多是老面孔相比,新农民的另一个群体则是真正的新面孔。他们年轻、阅历浅,但有知识、有勇气,是正在成长的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省洪泽县兆丰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志慧2007年大学毕业后当村官,后来留在了农村,现在她的合作社成员有120多人,服务农田近2万亩。四川农大研究生张超今年30岁,4年前在仁寿县珠嘉乡承包200亩地搞栽培试验,他的试验田产量比周边高,很受农民喜欢。湖北宜都市松木坪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凡贵直接让两个儿子做接班人,一个管种地,一个搞管理,全家都是新农民。
“老农民”正不断退出,新老并存将有较长过程
依靠适度规模,新农民正在化解“怎样种地”、“谁来种地”的矛盾。在新技术帮助下,对老农民来说,种地不再是苦活累活
新农民快速壮大,意味着老农民逐渐退出。不过,老农民的退出情况各不相同。江西省南昌县朱坊村村民朱杏仁今年52岁,家里有5亩承包地。过去他外出打工,爱人在家种地。2012年,他主动把地租出去,夫妻都打工。朱杏仁是当前比较典型的老农民。这类老农民年纪还不很大,一直是职业打工族,进城安家的可能性很小,可回村种地的意愿和能力也没有,因此主动把地租出去,一来有份收入,二来为晚年留条后路。
除了职业打工族,兼业农民大多也主动将承包地流转出去。他们平时就近打打工,农忙时回家忙几天。但随着时间推移,选择流转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安徽省宿州市灰古镇付湖村的季昌峰,家里有10亩地,平时由爱人和老人种,忙时他帮忙。2012年他把地租给了当地合作社,每亩租金是900斤小麦。在他们村,村民的农田差不多都租出去了。
另一些主动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有的举家进城,有的年老随子女生活,有的条件改善已不需种地,还有的不愿种地。不过,整体上留守耕地的农民依然是多数。由于农机的普遍使用和农业社会服务的扩展,农民们种地不再需要勤爬苦做,变得更加轻松。在农业大省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当地干部说,流转土地面积能占到承包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多,其他省区基本如此,“自耕农”还是大头。
“自耕农”情况千差万别。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区,种地收入较高,农民愿意守着自己的承包地。山东金乡种植大蒜效益好,农户绝大多数愿意自己种地。湖北宜都红花套镇种植柑橘效益不错,尽管橘农大多50岁以上,他们还是乐此不疲。即便在山东、安徽、湖北等粮食产区,自种农户也不在少数。山东肥城市湖屯镇大户贾维涛告诉记者,想租地的大户很多,但愿意自种的村民更多。此外,有的农户缺少技术,除了打零工,就靠种地增加收入;有的农户靠承包地供给全家粮食蔬菜;有的农户把种地当做了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