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中国粮食进口受限:企业在俄罗斯种地粮食运不回
2014-07-2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除任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协会会长之外,李德民的另一个身份是黑龙江省东宁华信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下称华信集团)。

  说起华信集团,李德民如数家珍,该集团从最早的贸易、地产起步,对俄合作已有25年历史,现已发展成集农业开发、地产开发和贸易于一体的大型对俄合作企业。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华信集团已经开始了对俄农业合作的探索。

  “我一直在思考中俄两国真正接地气的项目有哪些,经过调研,我发现农业是最具潜力的项目。”李德民说,中方有人力、资本、设备物资、市场等优势,俄方有大量的耕地资源和原生态的种植环境,双方优势互补。因此,他深信农业是中俄合作的大势所趋。

  2004年,华信集团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设立了中俄合资阿尔玛达(Armada)农业公司,将投资重点转向了农业产业。2010年,华信集团开始筹建华信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下称合作区),打造集种植、养殖、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合作区。

  2010年,合作区被纳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签订的十个重点合作项目之一。2012年,合作区被列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访俄罗斯期间见证签约的中俄经贸合作二十八个重点项目之一。

  李德民介绍,目前合作区已成为俄滨海边疆区最大的农业产业项目,累计投资1亿美元,拥有耕地面积102万亩,设有9个农业园区和14个种植区;主要农作物大豆、玉米、小麦单产连年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第一名;被评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最佳农业企业;2013年获“俄联邦百强农业企业”第二名和“俄联邦全国猪饲养行业标准收益”第一名;2011、2012、2013年三年共为当地缴纳各种税费1.5亿卢布。“我们提供了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80%的猪肉供应。”李德民自豪地表示。

  遭遇“成长的烦恼”

  如今,黑龙江省在俄从事农业开发合作的企业达110家,合作已由过去种植蔬菜向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拓展,由生猪、肉牛等禽类养殖向饲料加工、仓储、物流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多个领域延伸。

  “走出去,也走了进去”,然而,身为对俄农业产业协会会长,李德民的心情却是喜忧参半。

  “虽然国家在农业走出去战略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文件,但配套政策及措施没有跟上,导致走出去之后很难留下和发展起来。”李德民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家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最根本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然而,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使得“如何让产品回来”成了他最头疼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43761-1.html

标签:粮食 俄罗斯 企业 受限 进口 中国

上一篇:武汉转基因水稻调查:买5袋米3袋含转基因
下一篇:山西奥德福倾力打造万亩有机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