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确实有难处
回收渠道不畅,田边堆沤和粉碎还田效果不大,只能烧掉
“烧秸秆是错的,我们农民心里清楚得很。方圆几公里的人都被烧秸秆的烟雾呛得难受,浓烟让开车的人路都看不清,搞得不好一把火还延伸到别人的农田里烧掉庄稼。但我家这么几十亩地,劳力又少,不烧的话又能怎样呢?”连山镇锦华村村民王霞谈起焚烧秸秆的经历,一脸的无奈。
“没有回收渠道,要抢茬口,除了烧,实在没别的办法。”连山镇乌木村村民张开元告诉记者,当地农民最看重每年5、6月的“双抢”:抢收小春、抢种大春,也就是收割小麦和油菜,种植水稻,而这些均需要在最多个把月内完成。“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能早一个时辰插秧,赶上一场透雨,秋收就多一分保障。抢收了小春,满地都留着小麦和油菜的秸秆,为不耽误抢种,只能一把火烧了。”
受秸秆焚烧影响,每年5、6月间,成都平原上的城市经常被烟雾笼罩。以成都为例,2012年5月17晚至18日,因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封锁”了整个城区,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成都、德阳和绵阳等城市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禁烧政策收效并不显着。
一谈起禁烧,胡智就头疼。
“禁烧的宣传横幅都挂到了田间地头,乡镇干部经常提着灭火器上村里巡逻,甚至半夜三更还要在村里蹲守,都这样了,村民还是要烧,你一不注意他们就一把火点了。要说罚,都是庄稼人,怎么忍心重罚呢?年年禁烧,年年难禁。”胡智说。
“禁烧也不是一禁了之,回收利用的方法我们都想过。”德阳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杨春民说,田边堆沤和粉碎还田是常见的秸秆回收利用方式,但是在推行中效果不大。
田边堆沤是将秸秆堆放在田间,待其自然腐烂后作为肥料还田。“堆放秸秆要请很多劳动力,而且很占面积,按每亩地10多个平方米的堆放面积来算,我家有1000多亩地,就要占15亩耕地,而且起码要花钱找50个工人来堆放,堆起来后还有很大的火灾隐患,这么多秸秆堆在一起,一遇到火星就成大火。”连山镇乌木村村民黄明水告诉记者,他们村很少有采用田边堆沤的。
粉碎还田也因为在操作上存在着难度,在实际中鲜有应用。“要租专门的粉碎机粉碎,增加成本;粉碎还田浅埋后,腐烂时会消耗地里的氮元素,所以每亩地还需要补充10多斤尿素,还田后会增加插秧机插秧的难度,还会阻碍秧苗根系发育,需要增加拖拉机旋耕还田的环节,进一步提高了成本。”连山镇锦花村种粮大户冷小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