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寻找转型农民:粮农如何变成了枣农
2017-01-22   来源:人民日报   

  种植标准化,冬枣绿色又放心。

  时值隆冬,孙观朋的冬枣树行间正在分蘖越冬的高羊茅草显得格外绿。“若要冬枣品质好,枣园种生草。”孙观朋说,“我这5亩’沾冬2号‘冬枣卖了22万元。”

  “枣园树行间种生草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既涵养水源又防治面源污染,有利于土壤修复。”孙观朋讲起来头头是道。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前几年,大伙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膨大剂,采青卖青,导致土壤板结,农残超标,结果冬枣品质下降。”如今,生态种植已经深入沾化枣农内心,病虫害物理防治方法正逐渐取代喷洒农药。

  古城镇北耿村农民耿志忠的冬枣园里,挂满了黄色的黏虫板,树垄覆盖着可降解的无纺布,肥料是用大豆、豆粕和鸡粪等混合物发酵而成的有机肥……耿志忠指了指枣树上悬挂的黏虫板和诱虫罐,“现在基本不用啥药了”。

  “俺的冬枣经滨州检验检疫局检测,符合出口标准,现在已经拿到了’签证‘。”耿志忠扬了扬手里的《植物检疫证书》。2016年,沾化向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出口冬枣412万公斤,创汇1200余万美元。

  科技是开启沾化冬枣转型升级的金钥匙。依靠科技,经过选育、组培后,高品质“沾冬2号”冬枣在大田推广开来。全区建成“沾冬2号”冬枣采穗圃1000亩,种苗繁育基地1万亩,“沾冬2号”冬枣改良面积3.5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3万亩,去年产量500万斤。

  沾化全面推广使用冬枣大棚、冬枣套袋、杀虫灯、防虫网、黏虫胶、反光地膜、疏花疏果、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管理新技术。全区已引进、发明了24类100多项冬枣生产新技术,冬枣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7%以上,科技使沾化这个“大枣园”处处散发出浓浓“绿色”。

  好品质来自精细管理。为了提高冬枣品质,沾化区实施冬枣产业优化提升工程,大力推行科学、高效、生态种植管理模式,按照“减密度、增光照,减产量、增质量,减化肥、增有机肥”的“三减三增”要求,标准化生产,从无公害冬枣向有机冬枣转变。全区50万亩冬枣生产实现标准化管理,绿色食品认证基地10个,面积15万亩;有机转换冬枣认证基地5个、面积8万亩。

  市场空间有多大?

  “秋分到寒露,摘枣不延误;霜降不摘枣,硬枣变软枣。”耿志忠说,沾化冬枣成熟期短、采摘时间比较集中。要在短期内销掉这些集中成熟的冬枣,不是易事。

  “种得好,不如卖得俏;卖得俏,不如销路活。对于劳作大半年的枣农,最关心的是卖个好价钱。”耿志忠说。

  新型经营主体唱“主角”,冬枣快销又价增。

  “去年,6.5亿斤冬枣20天销售一空。沾化冬枣创造了一个奇迹!” 沾化冬枣产业办公室主任郭庆宏说。“奇迹”的背后,是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和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流通方式的兴起。

  目前,全区冬枣销售龙头企业30家,建成高标准农企对接基地、农超对接基地5.4万亩,冬枣专业合作社达526家,家庭农场33个。

  枣把式种枣摘枣,“枣二代”网上卖枣。“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网上卖枣。” 古城镇刘家村的80后村民刘孟说,“去年,微电商的沾化冬枣价格一路飘红,催生出市场溢价。我通过微电商销售冬枣113万斤,收益200余万元。”

  刘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每月1500元的工资。2014年,在网上尝试卖了一个月的冬枣,收入3万元。从2015年开始,他返乡创业做起了电商。

  现在,刘孟组建了自己的冬枣销售团队,注册了“冬枣村长”商标,利用电商平台拥有自己的37个冬枣销售渠道。在沾化,像刘孟一样的新枣农不少,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线上沾化冬枣销售画卷已经铺开。据统计,2016年微电商销售冬枣1.6亿斤,占总产量的20%,销售收入达11.05亿元。

  “现在,沾化冬枣独占市场鳌头!”郭庆宏说。

  何以见得?在北京举行的“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沾化冬枣”以54.93亿元的品牌价值,登上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郭庆宏介绍,沾化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沾化冬枣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得了中国果王、中华名果等荣誉称号。

  2016年,沾化冬枣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产业产值达3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冬枣收入8300余元。

  “冬枣熟,百姓足。只有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传统生产模式,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才能促进沾化冬枣产业转型升级。”沾化区区委书记丁锋说。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202624-1.html

标签:农机 变成 枣农 如何 粮农 转型 农民 寻找

上一篇:一个合作社 带活一个村
下一篇:话说新农村:政府多放手 市场出好手